作者:Richard Brody
译者:易二三
校对:Issac
来源:The New Yorker
(2021年3月5日)
在电影选角领域,非职业演员与专业演员的碰撞始终充满戏剧张力。这种张力不仅体现在表演方式的差异上,更折射出电影艺术对真实性与戏剧性的永恒追求。从罗伯特·布列松作品中如白纸般的演员,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中本色出演的普通人,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往往能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质感。

《流放者》剧照
当非职业演员与电影明星同台竞技时,这种张力会达到顶点。赵婷执导的《无依之地》中,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与真实游牧民的互动,创造了令人信服的共情空间。这种组合并非首次成功——罗伯托·罗西里尼1950年的《火山边缘之恋》早已树立典范:英格丽·褒曼与斯特隆波岛居民的银幕关系,成为推动剧情的核心动力。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更开创了先河。罗西里尼邀请新星安娜·马尼亚尼与喜剧演员阿尔多·法布里齐,搭配大量非专业演员,在战争废墟中拍摄。拍摄的紧迫性与戏剧的即时性,将全体演员推向强烈的戏剧焦点,这种真实感至今仍震撼人心。

《火山边缘之恋》中的褒曼与当地渔民
罗西里尼在后续作品《战火》(1946)和《德意志零年》(1948)中延续这种手法。二战题材与非专业演员的选择形成完美共振:当素人演员演绎战争创伤时,他们的表演本身就成为历史见证。这种选角策略不仅服务故事,更成为叙事本身的一部分。
1950年的《火山边缘之恋》将这种实验推向极致。褒曼饰演的立陶宛难民卡琳,与真实渔夫马里奥·维塔莱饰演的安东尼奥展开跨文化爱情。斯特隆波岛的破败景象与居民的质朴表演,形成强烈对比:
这些元素共同构建出独特的戏剧张力。当卡琳试图逃离这个"文化牢笼"时,她的挣扎与岛民的坚守形成镜像,暴露出外来者视角的局限性。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拍摄现场
影片高潮的火山爆发场景,成为角色关系的转折点。当灾难阴影笼罩岛屿时,卡琳的"外来者"身份愈发凸显:
渔民们默默划船的劳动场景
艰苦劳作中迸发的劳动号子
火山爆发前的死亡预兆
这些纪实性镜头让岛民重新掌控叙事主权。与《无依之地》中弗恩迅速融入游牧群体不同,卡琳始终未能真正理解斯特隆波岛的精神内核。罗西里尼通过这种表演倒转,揭示了文化碰撞中的认知鸿沟。

火山爆发前的紧张氛围
罗西里尼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从不掩饰电影的制作痕迹。当卡琳在岛上显得格格不入时,这种"不自然"恰恰成为影片的叙事策略。通过将拍摄方法置于前景,导演构建出宏大的社会图景:
这种手法在《战火》的"那不勒斯士兵"章节中已见端倪:当非职业演员演绎自己的战争经历时,表演与现实的界限彻底模糊。罗西里尼用镜头证明,最动人的戏剧往往诞生于真实生活的裂缝之中。

《火山边缘之恋》经典镜头
从布列松的"空白画布"理论到罗西里尼的新现实主义实践,非职业演员始终在挑战传统表演范式。他们或许缺乏专业技巧,却能以质朴的真实性颠覆电影叙事。当明星与素人在银幕上相遇时,这种碰撞不仅创造艺术火花,更揭示出电影作为"造梦机器"的复杂本质——在那里,真实与虚构永远在相互较量,又彼此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