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电影《731》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部以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行为题材的影片,不仅因内容争议引发讨论,更因导演赵林山赴日本试映时身着防弹衣的举动,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据维度新闻报道,此次《731》在日本举办首场试映活动,导演赵林山以全副武装的形象现身,配文称其“身着防弹衣出席现场”。
作为中国人,我们始终铭记731部队的暴行——这是中国人民的伤痛,更是日本军国主义不可磨灭的罪证。历史需要被正视、被研究、被传播,但以商业电影形式呈现这段血泪史,却值得深思。影片若过度还原残忍场景,难免引发不适;若刻意遮掩,又违背艺术表达初衷。更关键的是,731部队的罪行性质单一、反人性,缺乏历史纵深感。对施害者的多维度塑造可能被误解为开脱,而受害者的个体经历又缺乏详实记录。在这样的极端背景下,艺术创作的空间被严重压缩。
从影片质量看,《731》的表现令人失望。豆瓣未开分、IMDB仅2.9分的评分,已说明观众的不满。影片内部逻辑混乱,外部营销却大打“民族感情牌”,这种割裂感让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观众难以接受。历史不应成为商业消费的噱头,更不该被如此轻率地呈现。
具体来看,这部影片的问题触目惊心:15分钟的细菌实验活体解剖场景与80分钟的越狱等商业情节形成荒诞对比;将受害平民视角拍成“密室逃脱”,特设监狱如星级酒店;在惨烈悲剧中加入放屁等搞笑桥段;肆意消费艺伎和服等文化符号;人物单薄、语言和动机模糊。更讽刺的是,这样一部影片竟凭借“题材即正义”获得18亿元票房,还不断用民族感情绑架观众,将批评电影与漠视历史混为一谈。真正关心历史的人,恰恰因看到这样的作品而痛心疾首。
如今,赵林山导演又自导自演了“穿防弹服赴日试映”的戏码。且不说日本观众可能对此无动于衷,若真有激进者,这种举动也难逃质疑。事实上,日本国内早已有更深刻的历史反思:NHK 2017年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学者与人体实验》通过解密档案和原队员证言,公开了石井四郎部队在中国进行活体实验的细节;民营电视台制作的《731部队——彻底追究天皇的责任》直接问责日本皇室;书籍方面,森村诚一1981年出版的《恶魔的饱食》是731研究的奠基之作,吉见义明教授的《日本军细菌战责任》首次公开日本陆军省文件,证明天皇及军部高层对731部队的直接掌控。这些作品的创作者都是日本人,他们无需防弹衣,却以更扎实的方式传播了历史。
相比之下,赵林山导演的“防弹衣”更像是一种表演。历史需要被尊重,而非被娱乐化。我们可以通过严谨的研究、有理有据的传播来铭记历史,但这种“耍猴式”的营销,只会让历史变得虚无。
电影拍得好坏是能力问题,可以批评但不必苛责;但若一直消费历史和民族感情,以拙劣的方式营销,就是态度问题了。正视历史,就该杜绝劣币驱逐良币。赵林山导演一再上演戏外戏,恐怕更对不起热情的中国观众。或许,他真的该多穿几件防弹衣——不是为了防身,而是为了提醒自己:历史不容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