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林海东
11月伊始,朝鲜国内动态频发,涉及政治、经济与外交多个领域。本文将逐一梳理近期朝鲜的四大核心事件,揭示其政策调整背后的逻辑。
11月1日,朝鲜劳动党政治局发布决议,宣布将于12月中旬召开八届十三中全会。此次会议的核心任务有两项:一是全面总结2025年工作成果,二是审议劳动党九大筹备工作。

金正恩早在9月21日的施政演说中已预告此事,强调需对2025年工作进行“总评”。与七大至八大期间的过渡不同,当前朝鲜正处于八大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与国防发展五年计划的“收官之年”,成绩显著。因此,在九大召开前夕召开十三中全会,既是对过往五年的总结,也为九大直接进入新议程铺路。
金正恩将九大定义为“胜利者的大会”,凸显其对新一届党代会的期待与急切心情。从态势看,九大将不再重复讨论八大五年计划的完成情况,而是聚焦全新议程。
10月31日,朝俄政府间贸易经济和科技合作委员会朝方委员长、对外经济相尹正浩与俄方委员长、自然资源与生态部部长科兹洛夫在万寿台议事堂会谈,签署会谈议定书,重点探讨双边合作计划的具体落实。


朝俄经贸合作虽计划众多,但落实缓慢,至今“雷声大、雨点小”。此次会谈以“具体探讨、促进落实”为核心,预示九大五年计划期间,朝鲜将加大经济合作力度,通过多元化布局增强经济回旋余地。
值得注意的是,分管经济的中央书记兼经济部部长金德训会见了科兹洛夫一行,而非阁揆朴泰成。这一安排或暗示朝鲜已着眼九大时代。早在去年12月八届十一中全会时,笔者曾预测朴泰成可能为过渡人物,九大时金德训将复任。结合当前会谈议题,金德训出面会见俄方代表,或意味着其将承担九大后双边合作的具体落实任务,重任阁揆的可能性大增。

近日,韩国脱北者网媒Daily NK发布消息称,朝鲜突然召回沈阳、丹东等地的驻华贸易代表,并称这些代表“回不来了”。该消息引发多方关注,甚至有读者私信咨询此事。
事实上,朝方定期更换驻华贸易代表是常态,后口罩时代尤为频繁。驻华贸易代表的轮替遵循“一茬接一茬”的原则,多数代表离任后不会返回。这一情况在中方对朝贸易从业者中广为人知。
从丹东实地情况看,此次并未出现“突然召回”现象,贸易代表的轮替仍按常规进行。老面孔离任后,新面孔很快会成为熟面孔。此类消息往往缺乏基本常识,甚至引用不可靠信源。
例如,丹东部分“知情人士”曾误将威化岛洪灾受灾居民的回迁房,指认为金正恩为朝鲜“高干”建造的高级住宅。这种信息失真现象,进一步印证了脱北者网媒的不可靠性。
10月31日,朝鲜外务省副相朴明浩发表谈话,重申朝鲜的拥核国家地位,并称半岛无核化主张是“决不可能实现的‘白日梦’”。这一表态虽直接指向韩国,但实为向国际社会传递明确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