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舒淇自编自导《女孩》:从原生家庭伤痛中倔强成长

时间:2025-11-05 14:50:50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中国新闻周刊

夜幕低垂,城市归于寂静,远处隐约传来摩托车引擎的轰鸣。女孩小丽(化名)突然绷紧神经,慌乱地躲进逼仄的衣柜里。伴随着醉醺醺的父亲咒骂声与碗碟碎裂的声响,母女三人蜷缩在狭小房间,等待这场家庭风暴的平息——这个充满窒息感的场景,正是舒淇首部自编自导电影《女孩》的开篇。

这部改编自导演真实经历的作品,以冷峻的镜头语言撕开东亚家庭中隐秘的伤痛。影片中,女孩在原生家庭的暴力循环中独自吞咽委屈,却始终保持着倔强的生命力。凭借这部处女作,舒淇不仅斩获第30届釜山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更成为第8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唯一入围的华语导演,引发国际影坛对东亚家庭关系的深度关注。



从衣柜到银幕:舒淇的自我救赎

2025年11月1日,《女孩》正式登陆内地院线。首映礼后接受《中国新闻周刊》专访时,舒淇坦言创作初衷:“希望所有被原生家庭困住的孩子,都能从痛苦中长出一点勇气。只要勇敢地往前走一步,后面就可以走很多步。”

影片中,小丽被母亲当众掌掴、蜷缩衣柜躲避醉酒父亲的场景,均源自舒淇的童年记忆。“小时候听到爸爸的摩托车声,我就躲进衣柜。他看不到我,就不会把我抓起来打。”导演透露,剧本初稿曾包含重男轻女等复杂支线,最终选择聚焦家庭暴力这一核心命题,“我不想讲太多,只想要单纯地讲原生家庭暴力这件事。”

在资深剪辑指导张叔平的建议下,舒淇重构了父母的故事线。“到这一部分的时候,其实我以前的经历就算翻篇了。”她将弟弟角色改为妹妹,避免陷入性别议题的窠臼,使影片更具普世价值。



隐晦暴力:恐惧的感官冲击

当被问及为何不直接呈现父亲对小丽的暴力时,舒淇的回答充满电影人的思考:“我不想看到爸爸把睡着的小丽从床上抓起来摔在墙上,这太不好看。父亲的暴力不只是痛,那是一种长在骨头里、心里的恐惧。”

影片通过感官放大技术传递这种窒息感:摩托车声由远及近、醉汉上楼的脚步声、钥匙碰撞的脆响、冲水马桶的轰鸣……“跟随小丽的五感,你的心会一直吊着,这个恐惧才会直接撞击到你心里头。”这种处理方式,比直白的暴力画面更具心理冲击力。

对于母亲角色的塑造,舒淇展现出惊人的共情力。当演员9m88(汤毓绮饰)难以进入状态时,导演亲自梳理人物前史:“这个女人被母亲抛弃、遭校园霸凌、被父亲赶出家门、在理容院受剥削……当她以为遇到真爱时,却陷入另一个暴力漩涡。”这段剖白让演员瞬间泪崩,也揭示了东亚家庭中代际创伤的传递机制。

不和解的结局:真实比理想更残酷

影片尾声,成年后的小丽回到故乡,母女对视却未安排和解戏码。面对“为何不让母亲说抱歉”的提问,舒淇直言:“伤害已经造成了,也许你能理解妈妈当年的行为,但原谅没有那么容易。不能要求那个年代的母亲有巨大转变,那太理想主义了。”

最终母亲那句“你现在过得好,就已经很好了”,成为全片最克制的温柔。这种不刻意煽情的处理,恰恰展现了创作者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有些伤痛无法通过一句道歉消弭,但生存本身已是最大的勇气。

从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到威尼斯电影节入围导演,舒淇用二十年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身份蜕变。《女孩》的横空出世,不仅标志着其艺术生涯的新高峰,更为无数在原生家庭阴影中挣扎的灵魂,点亮了一盏勇敢前行的灯。

记者:李静
编辑:杨时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