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长点肉就要退役?”当18岁的全红婵在暨南大学迎新墙上写下“好好训练,好好读书”时,评论区却充斥着“腰粗了”“跳不动了”“怕是要凉”等恶意言论。这些键盘侠或许忘了,青春期的发育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三厘米的身高增长、五公斤的体重变化,对一个刚成年的运动员而言,实在无需大惊小怪。
总有人习惯用放大镜审视女运动员的身材,仿佛金牌必须长在A4腰上才算数。这种荒诞的审美标准,不仅忽视了运动员的成长规律,更暴露了某些人对体育精神的狭隘理解。
与网络上的喧嚣不同,暨南大学为全红婵提供了切实支持。8年弹性学制、课表随训练调整、线上补课、期末缓考等政策,让她得以兼顾运动与学业。苏炳添亲自指导时间管理:上午三小时跳水训练,下午穿插文化课,晚上完成作业后还能回宿舍放松。这种“超人模式”背后,是碎片时间的极致利用——等电梯时背单词、大巴车上刷网课、食堂排队默背解剖学,每一分钟都被榨干价值。
有人质疑“体育特招生走捷径”,却不知国家政策对顶尖运动员的文化课要求毫不降低。全红婵上次高数月考75分,气得抄了三遍错题,边抄边嘟囔:“水花能压十分,函数凭啥压不住?”这种较真劲儿,恰恰是她对学业的重视。
训练之外的生活同样充实。周末她参与公益直播,帮湛江老乡卖火龙果,一声“超甜”能清空两千箱库存;回母校时,面对小队员的签名请求,她反而要求:“先练三百次陆上模仿再追星!”这种务实态度,远比签名更有价值。
心理老师每周与她沟通的主题,不是“如何变瘦”,而是“如何变厚脸皮”。全红婵将社交账号简介改为“你继续讨厌我吧,我只会爽不会改”,配图是训练馆里那条擦了十年汗的旧毛巾——这份硬核态度,比任何金句都更有力量。
二十年前,郭晶晶也曾被骂“最丑跳水皇后”,但退役后她完成人大学业,如今以裁判长身份坐在巴黎奥运会技术席上,打分精准度远超键盘侠的敲字速度。全红婵的未来同样清晰:跳台跳到跳不动那天,便转行科研,为下一代“全红婵”铺路。
所以,别急着给18岁的人生盖棺定论。全红婵还在成长,她的金牌之路,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