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图 | 《爱情而已》剧照
文 | 冯仑(公众号 | 冯仑风马牛)
近日有读者提问:"面对人生挫折与困难时,究竟该依靠什么坚持下去?"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触及了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终极命题。
<我的答案只有三个字:我愿意。这看似感性的回答,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处世哲学。
人生有三大算不准的命题:其一,无人能精准预知终身财富积累;其二,幸福与痛苦的配比永远失衡,就像当代婚姻数据揭示的,追求幸福的相亲者中近半数最终走向离婚;其三,生死时刻与方式始终充满未知。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焦虑的根源。
当人们执着于计算这些无法掌控的变量时,焦虑便如影随形。更危险的是,这种焦虑会引发决策瘫痪——在反复权衡中消耗精力,在不断后悔中错失机遇,最终陷入恶性循环。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建立价值观导向的决策体系。以"我愿意"为内核的价值观选择,能让人在困境中保持定力。这种定力在释迦牟尼的修行选择中可见一斑:作为迦毗罗卫国王子,他毅然放弃锦衣玉食的王族生活,选择苦修之路,正是源于内心深处的"我愿意"。
当代商业领域同样不乏这样的践行者。某知名企业家年逾七旬仍奋战一线,虽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却因"我愿意"而乐此不疲。这种精神在房地产行业尤为珍贵,以笔者亲身经历的纽约世贸中心重建项目为例:
2001年"911"事件后,我们团队参与世贸中心一号楼顶层"中国中心"的运营开发。同期在台北阳明山启动的"万通台北2011"项目,同样承载着特殊使命。这两个项目从商业角度堪称"费力不讨好"——同样的资源投入,在中国大陆其他城市可获数倍收益。
但项目背后的价值远超经济考量。在纽约,我们希望搭建中美交流的桥梁;在台北,我们期待促进两岸民间互动。这种超越利润的追求,正是"追求理想,顺便赚钱"商业哲学的具体实践。当然,这种选择建立在生存底线之上——企业必须确保基本盈利以维持运营。
在此基础上,我们形成了独特的经营准则:守正出奇。所谓守正,即坚守商业伦理底线,坚持合规经营,保持企业清白;所谓出奇,则指在特殊环境下的必要变通。这种辩证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特征:
在市场经济初期,完全的守正可能导致企业夭折,适度变通成为生存策略。但随着法制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近三十年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守正已从选择变为必然。数据显示,过度变通的企业出事概率显著高于坚持原则的企业。
中式餐厅包房数量的激增,正是这种变通文化的缩影。这些封闭空间承载着拉关系、走后门、突破规则等灰色交易。虽然短期可能加速事务办理,但长期来看,其隐性成本和风险远超表面收益。某知名企业因频繁"包房公关"最终身陷囹圄的案例,便是明证。
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建立价值观防火墙。面对无法合规办理的事务选择放弃,面对可缓办的事务选择等待。这种坚持看似损失短期利益,实则规避了重大风险。从百年视角审视,这些所谓的"损失"更显微不足道——清代广州十三行首富伍秉鉴的兴衰史,早已印证了财富的虚幻性。
在企业内部,我们倡导"先算是非,后算得失"的决策逻辑。将道德判断置于经济计算之前,确保所有经营行为符合三重标准:善款(社会价值)、利润(经济价值)、赃款(负面价值)。这种价值观导向的算账方式,使企业三十余年经营未出现重大合规风险。
回到纽约和台北的项目,虽然经济效益未达预期,但因其符合企业价值观,即便出现可承受的亏损,我们亦无悔无怨。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正是那句俗语:千金难买我愿意。
从爱情到商业,"我愿意"的力量始终强大。那些为爱私奔的情侣,在旁人眼中的颠沛流离,于他们却是浪漫征程;寒窑苦守的岁月,在真心人眼中胜过锦衣玉食。反之,缺乏真心支撑的关系,即便表面光鲜,终究难逃凑合的结局。人生在世,终究要活出个"我愿意"的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