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一则令人揪心的消息传来: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在太空中遭遇了微小碎片的撞击,返回任务因此不得不推迟进行。这一突发状况,无疑给所有关注中国航天的人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

前一晚,大家还沉浸在品尝美食的愉悦中,谁料次日就迎来了这样的变故,着实让人感到不安。此刻,我们最关心的,莫过于碎片的尺寸以及撞击的具体位置。
如果撞击发生在非关键区域,那么对飞船的返回影响将微乎其微。然而,一旦撞击位置是关键区域,比如推进舱上的燃料管路,或是返回舱表面出现了明显的撞击痕迹,那么返回任务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太空碎片,根据其尺寸,通常可以分为三大类:大碎片、小碎片以及微小碎片。尺寸大于10厘米的大碎片,我们基本上能够监测到并采取相应的规避措施。但是,尺寸介于1~10厘米之间的小碎片,以及尺寸小于1厘米的微小碎片,在太空中却数以万计,根本无法完全躲避。
而这一次,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遇的,正是小于1厘米的微小碎片的撞击。

事实上,太空碎片的袭击,一直是航天领域的一大难题,防不胜防。2022年,联盟MS-22载人飞船就曾因冷却剂泄露而触发故障警报系统,俄罗斯不得不派遣一艘救援飞船前往,前后耗时两个月才完成救援任务。
而美国的波音飞船在抵达国际空间站后,也因故障无法返回,美国同样派出了救援飞船,但耗时将近9个月才将宇航员带回地球。

那么,针对这一次神舟二十号的意外,我们是否又要等待数月之久才能迎来宇航员的归来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关于太空碎片的防护工作,神舟二十号乘组在任务期间已经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先后进行了4次出舱活动以及7次载荷进出舱任务,成功完成了太空碎片防护装置的安装。然而,尽管空间站表面做了充足的防护,但神舟飞船仍然不幸遭遇了撞击。
事实上,近十年来,太空碎片的急速增加,与太空垃圾的增多密不可分。2016年5月,国际空间站上的英国宇航员蒂姆·皮克就曾发布了一张图片,显示出一个微小的太空碎片撞击到国际空间站的悬窗玻璃,留下了一个直径为7毫米的“弹孔”。

关于这种意外的破坏力,我国也进行过类似的模拟实验。比如,用1克的塑料以每秒6千米的速度撞击铝锭,结果令人震惊:出现了一个碗口大小的坑!

因此,很多人好奇:“为什么我们不能完全规避这些太空碎片?”答案很简单:根本防不胜防。
但中国的载人航天救援机制,却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我国载人航天实行的是“发一备一”的安全机制。早在神舟十三号任务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就明确表示过:按照一发一备的模式,备用飞船在轨道舱和返回舱完成总测试后,就会做好随时在一周内完成应急发射的准备。

因此,当神舟二十号出现这种紧急情况后,神舟二十二号飞船早已在发射场待命,同时具备了快速发射的能力,随时可以用于紧急救援。

接下来,如果神舟二十号检修完毕没有问题,那么它将能够顺利返回地球。如果检修出有问题,无法返回,那么神舟二十二号将第一时间发射,接送航天员返回。

相对于俄罗斯、美国还是其他西方国家来说,中国这种“发一备一”的安全机制可以说是全球独有的。这也难怪专家指出,这一次神舟二十号的意外并非“大问题”,而是“小问题”。因为通过这一次的意外,我们正好可以向全世界彰显出我们强大的工业能力,以及我们是如何高效救援太空中的航天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