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杨乐怡
1200万用户信赖背书、120万公里极限验证、13万起预售价,北京现代以一场盛大的发布会向世界宣告:合资品牌的实力反攻已拉开帷幕。
2025年10月16日,北京现代以“质行致远 智赢未来”为主题,隆重举办成立23周年暨EO羿欧预售发布会。这不仅仅是一场新品的预售活动,更是一次品牌的深刻宣言。EO羿欧以13-15万元的预售价,向市场展示了北京现代在新能源赛道后发制人的坚定底气。
在新能源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北京现代借23周年之契机,传递出全面新能源化转型的坚定信心与决心。这家坐拥1200万用户基础的合资品牌,正以“全球标准·中国质造”的雄厚实力,试图重新定义合资新能源的竞争格局。
“驭光前行”:设计美学背后的进取姿态
北京现代在EO羿欧上首次提出了“驭光前行”的全新概念,这一理念蕴含着北京现代对新能源时代的深刻洞察与思考。它不拘泥于风格,不设限于形式,而是在几何与留白的交织中,探寻光走过的轨迹。
EO羿欧以“建筑美学”为灵感源泉,开启了一场关于形意的深度探索。它以利落的型面呼应几何的韵律,以静谧的姿态参与空间的叙事,探寻理性与感性的共生之美。
其日间行车灯的设计灵感源自象征幸运的水晶理念,并将中国人心中的幸运数字“8”巧妙融入灯体外形之中。这一细节既彰显了北京现代的全球视野,又体现了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与侧重。
“驭”字承载着“驾驶”与“掌控”的双重意象,体现了目标用户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生活态度;“光”则源自EO羿欧标志性的“星动八方水晶方形大灯”,寓意着无限可能与潜力。
对于23岁的北京现代而言,“驭光前行”不只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品牌在变革时代的精神写照。中国汽车市场正在变革中蓬勃发展,23岁的北京现代也正值意气风发、活力四射的黄金时期。而对于广大用户来说,EO羿欧更是他们多彩生活、积极向上人生路上的可靠伙伴。
千锤百炼:用体系力锻造“可靠”金字招牌
说到可靠,在新能源市场逐渐走向成熟的今天,用户的关注点正从性能参数转向长期耐久与安全表现,行业已步入“真验证时代”。
EO羿欧的发布,正是北京现代体系实力的集中展现——用23年的“技术沉淀+体系执行”取代“概念造梦”。这标志着北京现代正以体系化能力推动新能源产品从“可造”向“可信”的深刻转变。
基于全球E-GMP纯电平台打造的EO羿欧,沿用现代汽车全球统一的质量管控体系,经过超120万公里的道路验证与30项极限工况测试,从设计、验证到交付的每一环节都严格遵循全球标准执行。
EO羿欧的底盘历经百万公里强化测试,三电系统完成120万公里耐久验证,车门、引擎盖等部件经受10万次以上开合测试,远超行业标准。
针对中国复杂多变的路况,北京现代在烟台、黑河极寒等地进行了多轮极限实测,确保整车在各种工况下性能稳定如一。
安全不是配置表上的冰冷数据,而是融入骨髓的造车理念。EO羿欧基于E-GMP平台打造,采用720°铠甲式一体化安全结构设计:前舱“手枪梁”与前纵梁B型断面,地板结构由“八横七纵”梁体和电池保护梁共同组成;全系高强钢占比高达77.5%,A柱采用五层结构,B柱使用1500MPa热成型钢。全系9个安全气囊,构建出全方位的主被动安全防护体系。
除了验证可靠,北京现代还注重服务可靠,在渠道端持续完善三线以上城市布局,提供差异化支持与高效运营策略,通过创新营销与服务体系,将“可靠”贯穿用户全旅程。
超越献礼:一份合资转型的时代答卷
北京现代在23周年之际,推出EO羿欧不仅是对品牌的献礼,更是在交出一份时代答卷。它让合资品牌不再是“传统车企迟来的顺势而为”,而是打造智电转型的新标杆。
23年来,北京现代始终以品质立身、以用户为本,赢得超1200万用户信赖,树立了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的“现代速度”。这些数据不是“过往荣光”,而是北京现代在新能源赛道“稳起步、真落地”的坚实底气所在。
行业数据显示,今年9月,北京现代销量达1.75万辆,同比增长12%;前三季度累计销量达14.1万辆,同比增长11%。更引人注目的是,前三季度北京现代出口量达5万辆,较去年同期实现翻倍增长。背靠现代汽车集团全球口碑赋能,北京现代计划将今年出口量提升至8万至10万辆,进一步强化国际市场竞争力。
北京现代已明确“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新战略,获中韩股东80亿元增资,聚焦本土化研发与智电转型。规划4-5年推出20余款新能源车型,股东合力加持为全面加速新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底气。
北京现代将2025年定为新能源品牌元年,EO羿欧作为首款纯电平台SUV,不仅为产品阵容补齐发展短板,同时开启了品牌智电新征程。
站在23年的新起点,北京现代不再满足于追赶,而是要以“全球标准·中国质造”重新定义赛道。
正如EO羿欧不靠花哨的营销话术,而是凭借黑河极寒气候及120万公里验证的可靠品质、车身77.5%高强钢打造的安全堡垒和1200万用户背书的技术底蕴,在纷繁的配置参数和华丽的包装之外走出一条“朴实有华”之路。这或许亦是中国新能源市场从“狂热”回归“理性”的必经之路。
版权声明:图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