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起,美国对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的围堵战持续升级。从出口许可拖延到供应链断供,从设备禁运到维修禁令,甚至将触手伸向工程师跨国服务,这场技术封锁战已演变为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深度博弈。
2019年,荷兰政府在美国施压下,首次拒绝批准ASML向中国出口极紫外光刻机(EUV)。这款制造7纳米以下先进芯片的核心设备,被美国商务部通过出口管制规则直接拦截。ASML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多次在财报会上披露,公司提交的出口许可申请遭荷兰当局无限期搁置,导致数亿美元订单流失。中芯国际等中国客户被迫转向二手市场或替代方案。
2020年,美国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ASML供应链同步受创。年报显示,受相关法规影响,公司无法为部分中国企业提供技术支持。2021年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政策,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公开宣称要阻断先进技术流向中国,ASML股价应声下跌8%,市场担忧科技摩擦进一步恶化。
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新规限制14纳米以下芯片设备出口。尽管未直接点名ASML,但因其产品含美国零部件,中国销售占比骤降至14%。ASML随即调整战略,将投资重心转向台湾地区和韩国市场。
2023年1月27日,荷兰政府与日本同步宣布限制浸没式深紫外光刻机(DUV)对华出口。该设备用于10纳米级芯片制造,自2023年9月1日起需申请出口许可。ASML紧急声明将遵守规则,中国半导体协会则回应称,此举将延缓本土产业升级,但无法阻挡自主研发步伐。当年ASML对华销售仍占总营收的26%,公司内部已预判更严厉管制。
2024年成为封锁关键年。1月1日荷兰新规生效,ASML次日即宣布停运NXT:2050i和NXT:2100i型号DUV光刻机。中芯国际上海工厂扩产计划因此停滞,被迫依赖本土供应商。4月,美国商务部官员赴荷兰施压,要求ASML中断对中国已售设备的维护服务。公司新任CEO克里斯托夫·福凯承认,美国规则将限制对少数中国工厂的维修,导致2019年前交付的设备无法获得软件更新或零件更换。
6月,美国拉拢日本加入统一出口管制框架,ASML股价单月暴跌15%。7月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对华销售占比飙升至49%,主要源于中国客户提前囤货,但这反而加剧了华盛顿的警觉。8月9日,美国被曝正说服荷兰和日本对中国特定企业加码限制,包括禁止ASML工程师赴华调试设备。ASML内部文件显示,公司开始培训本地团队以减少对国际工程师的依赖,但核心技术仍需许可审批。
2025年成为封锁深化年。2月25日,美日荷联合会议聚焦限制工程师跨国服务,ASML股价当日下跌5%。公司报告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对华销售占比降至25%。华为海思等企业加速本土光刻机研发,但短期内难以弥补缺口。
3月,美国商务部副部长公开解释新规,禁止美国人支持中国先进半导体工厂,间接影响盟国企业工程师行动。ASML北京维修中心运营受限,工程师需提前数月申请许可,响应时间从数天延长至数周。上海某制造商透露,2025年上半年光刻机停机时间增加15%,故障率上升20%。
6月9日,《纽约时报》报道称,ASML预计2025年中国销售额占比将降至25%,较2024年第二季度近一半的占比大幅下滑。公司加大在欧美投资,但全球供应链紧张加剧。7月中国海关数据显示,光刻机进口价值同比下降30%,显示管制成效显著。
面对持续封锁,中国半导体产业展开多维度突围。行业分析指出,2025年中国通过深紫外技术延长设备寿命,本土备件国产化率达65%,但复杂维修仍依赖国际支持。ASML虽宣布在北京升级维修中心,计划2025年投入运营,但分析认为这更多是稳住中国市场的策略。
10月7日,美国国会两党调查报告披露,2024年中国芯片制造商从美盟国采购380亿美元关键设备,显示管制存在漏洞。报告呼吁全面禁止芯片制造工具对华销售,东京电子美国分部总裁则表示,行业对华销售已开始下降,欢迎政府协调。受此影响,ASML股价再度波动。
10月10日,中国出台稀土出口限制措施,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紧张升级。ASML回应称已做好短期应对准备,但长期生态影响难以预测。
这场技术封锁战已超越单纯的技术竞争。表面看是卡住中国半导体脖子,实则可能引发中国内部产业矛盾。ASML夹在中间,虽预计AI需求将拉动芯片市场,但2025年总净销售预期仍较此前下调10%,中国业务占比降至20%。
正如ASML在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所言,公司从未向中国出售EUV光刻机,但全年营收预计因管制减少20亿欧元。而对中国工程师而言,这场由设备禁运到服务封锁的全面围堵,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