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观众,以下是温馨提示,本场相声已全部备案,台词与备案内容不一致时,请以备案文本为准。”
这并非虚构的段子,而是近期网络热议的相声备案新规可能带来的现实场景。
消息引发广泛讨论:若真如此,相声与春晚小品有何区别?
网友吐槽:“以后听相声是否需扫码看剧本?现挂技艺是否将失传?”
近日,一则网络传闻称,自2025年11月起,相声演员上台前需将全部段子内容报审备案,演出时禁止即兴现挂,必须严格按稿表演。
更有传言称,观众可通过扫码监督演员是否按词演出。
尽管官方尚未明确执行细则,但结合文化和旅游部早年提出的“加强脱口秀、相声等语言类节目内容审核”的要求,以及地方文旅部门对语言类演出的监管动向,这一话题已引发行业内外高度关注。
网友担忧的核心在于:相声的魅力源于现场互动与灵活性。
演员与观众碰撞出的火花、即兴抖出的包袱,往往是演出最精彩的瞬间。
若演出必须一字不差地复刻备案文本,相声是否会沦为“背诵课文”?

网友调侃:“这是要从‘学逗唱’变成‘报改念背’?若每个包袱都提前剧透,乐趣何在?”
更有人忧虑:未来是否只能听到安全但缺乏生气的‘正能量相声’?那些源自生活的烟火气幽默是否会消失?
每当相声行业面临监管风声,德云社总成为焦点。
此次传闻是针对全行业的规范,还是对头部机构的特殊要求?
回顾历史,德云社曾多次因内容问题引发争议。
例如,2019年其苏州演出因内容涉嫌低俗被现场叫停;同年,演员张云雷因调侃京剧艺术家引发舆论风波。
然而,内容监管并非相声行业独有,也非仅针对德云社。
近年来,脱口秀行业同样经历规范化阵痛。
部分演员因言论不当引发关注,行业整体在探索现场输出与内容边界的平衡。
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二人转,其发展历程中也伴随对部分作品低俗化的争议,并在监管下不断调整内容形式。
文化和旅游部曾召开会议,强调加强对二人转、相声等语言类演出的审批备案管理。

这场争议背后,是复杂的情感拉锯。
一方面,公众期待舞台内容健康,尤其当未成年观众在场时,抵制低俗、维护公序良俗是底线。
另一方面,人们渴望那份鲜活、真实的快乐。
我们怀念赵丽蓉老师不靠贬低他人、仅凭智慧就能让人开怀大笑的表演。
若每个包袱都需提前报备,演员与观众间的互动灵感是否会大打折扣?
赵本山曾在采访中描述春晚前的场景:“台下观众笑得合不拢嘴,台上几人却一脸严肃。”这种反差,恰是艺术创作与审查规则碰撞的缩影。
他直言:“小品的核心是快乐,观众一年都在受教育,除夕夜何必再教育人?”
网友的悲凉调侃,折射出对艺术自由与监管边界的深层思考。
当笑声需被“备案”,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相声的现挂之美,更是一个社会应有的包容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