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东京国际电影节撕开了内娱的遮羞布,白百何的一个人独角戏,上了几天的热搜,业内人都看不下去了,曾经多次走国际电影节红毯的郝蕾,一语道破丑陋背后的真相。

郝蕾说的应该是三件事,有人认为她说的是《狂野时代》在戛纳电影节的获奖,还有辛芷蕾威尼斯电影节获奖以及白百何抽脸《春树》团队,当然她可能指的是白百何和范某某,认为她们是名不见经传的女性玩转了东京电影节。

2006年4月,郝蕾与郭晓东主演爱情电影入围第5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她也因在片中饰演感性的女主角余虹一角而被广大观众熟知。
2012年10月19日,郝蕾再次出演的剧情电影《浮城谜事》上映,她在片中饰演主人公陆洁,该片也入围了第6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
2014年9月26日,主演由陈可辛执导的剧情电影《亲爱的》上映,郝蕾在片中饰演田文军前妻鲁晓娟,该片也入围了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非竞赛展映单元。
2014年10月1日,与汤唯、冯绍峰、王志文主演由许鞍华执导的爱情电影《黄金时代》上映,在片中饰演率性、果敢且有魅力的丁玲一角,该片也成为了第7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闭幕影片。
2025年10月1日,领衔主演的剧情电影《地下美人》入围第38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郝蕾似乎没有和团队现身东京国际电影节,所以没有亲自目睹《春树》团队的好戏上演。

郝蕾也是迈上国际影坛的人,所以见过 世面,也见过天地和众生。她这个年纪,已经是当老师的资历,所以演戏不是她的主业,但有机会演出,还是不会推辞吧?
有网友解读郝蕾的朋友圈发文。

郝蕾应该说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针对戛纳电影节新增奖项的质疑。2025年戛纳设立评审团特别奖,由毕赣导演的《狂野时代》获得,郝蕾认为这“徒增的奖项”是对传统金棕榈权威性的消解,“给了一张纸不给奖杯”,暗讽其形式大于内容,甚至质疑评审团主席朱丽叶比诺什的决策动机,认为这种“创新”是对电影节离历史淀的妥协,是“打了金棕榈的脸”。
2025年辛芷蕾凭借《日掛中天》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郝蕾暗讽其表演是“女演员扯头发”,认为表演不高级,调侃对方的表演风格。认为这样的获奖含金量很低,结合辛芷蕾角色中存在激烈情绪的表现,郝蕾实则是在批判国际电影节对表演“戏剧化”“外化式”的偏好,而非对演技深度的真正认可。


2025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文晏导演作为评委,参与了《春树》的评选,该片导演张律获得最佳导演奖,王传君获得最佳男主角,但女主角白百何颗粒无收,还提前回国,没有参加闭幕式。王传君戏份不足40分钟,远少于白百何饰演女主角的戏份。
郝蕾用“名不见经传的几个女性玩转东京电影节”反讽了,表面是肯定女性电影人,实则暗指文晏作为女性评委,却在评选中偏向男性演员,甚至被传受“沪圈资本施压”,让奖项沦为资本博弈的工具,这与她“所谓权利只是脑中意识”的批判完全契合。文晏已经否认这种说法,不认识沪圈资本,也没有投过她的电影。
文晏的评审行为被外界质疑是“资本操控艺术”,暗示她与《春树》主控方存在合作协议,投票过程还出现了8:3到6:5的翻盘争议。郝蕾指的“所谓老登也可男可女”,正是在解构这种权力,电影节的评奖权本应基于艺术,但文晏的操作却让权力变成了“脑中意识”(即资本和人脉的私货),最终导致“艺术良心很难拥有,小人之心比比皆是”。
其实评委也召开记者发布会,否认被资本控制,因为女演员表演大多数都很精彩,选择很困难,竞争很激烈,最后把最佳女主角颁给在同一部电影里主演的两位日本女演员,而男演员表现优秀的很少,所以最终评委一致投票给王传君,最佳导演有两部电影的导演获得,其中之一就是《春树》的张律。

相信郝蕾敢做敢说,她现在是老师,偶尔拍戏,不受控任何资本,资本拿她也没办法,毕竟她的演技在业内也是公认比较好的。郝蕾看不惯这些电影节的暗箱操作,至于她到底在暗讽谁,这个可能就不好说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的解读都不一样。
很多没有上映的电影通过获奖希望票房大卖,但观众又不是傻子,不可能被一个含金量低的奖项左右了自己的钱袋。所以很多获奖的电影其实票房都不是很好,除非是好莱坞大制作的电影,内地的获奖影片更是票房烂得一塌糊涂,不堪入目。国内观众的审美和国外专家的评审契合点是不一样的,观众的决定权也不会被这些所谓的奖项左右,所以郝蕾也是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然到底是不是她的真实发言,这个也不得而知,很多圈中人都不愿意参与其中,因为担心自己吃不到羊肉惹一身臊。

郝蕾性格直爽,她这番话打脸很多人,白百何为了救场演出,结果被片方过河拆桥,被冷眼对待是她无法接受的。目前片方都没有回应,可能会私下安抚白百何老师吧?
评委说了算,还是资本说了算,感觉内地电影卷入这样的争端,都会没什么好结果,吃相非常难看,好像什么都可以用钱买,这有意思吗?为了欺骗观众,还是欺骗自己的良心。
一场撕奖的大戏,一定比电影本身更具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