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上甘岭战役:美军为何未像二战般大规模使用喷火器?

时间:2025-11-07 22:32:41 来源:老范谈史 作者:老范谈史

1952年10月至11月,抗美援朝战争进入胶着阶段,上甘岭战役成为这场战争中的关键一战。美军试图通过“金化攻势”抢占五圣山南侧的两处战略高地——597.9高地与537.7高地,这两处高地也因此被称为“上甘岭”。

这场战役发生在仅3.7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但双方投入的兵力与火力却极为庞大。美军方面,动用了六万余人、三百余门火炮以及四十余架飞机;志愿军则以十五军四十五师等部队轮番上阵,坚守阵地长达43天。



在这场战役中,美军投掷了超过190万发炮弹与五千吨炸弹,将山头削低两米,岩石化为粉末,火力密度甚至超越了二战时期的某些战役。然而,志愿军凭借精心构筑的坑道体系,成功抵御了美军的猛烈攻势,阵地反复易手达59次,最终歼灭敌军两万五千余人。上甘岭战役因此成为志愿军以地道战术对抗美军空中与炮火优势的经典战例。

回顾二战时期,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对付日军地道时,曾大量使用喷火器。以硫磺岛战役为例,1945年2月,美军登陆这座面积仅21平方公里的小岛,面对日军两万余人构筑的复杂地道体系。日军利用火山岩石作为掩体,地道与炮位相连,形成严密的防御网络。美军常规炮弹难以彻底摧毁这些地道,残余日军仍能顽强抵抗。

为此,美军动用了喷火器与喷火坦克,对地道口喷射高温火焰,并注入热油,导致地道内温度急剧上升,引发爆炸连锁反应。日军士兵或被烧死,或因窒息而亡,损失惨重。类似战术在塞班岛、冲绳岛等战役中也得到应用,效果显著。这是因为这些岛屿地形狭窄,作战距离短,美军能够推进至地道入口,实施全面压制。



然而,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却未像二战那样大规模使用喷火器。这并非因为美军缺乏此类武器,二战后美军仍装备有M2喷火器,射程可达20-40米,燃料容量为两加仑,可持续喷射7秒。在朝鲜战争中,美军也曾使用过喷火器,但在上甘岭战役中却未将其作为主力武器。

上甘岭的地形与日军地道存在显著差异。该区域为山地,高地陡峭,坡度大,岩石多而树木少。志愿军自1952年3月占领五圣山后,便调集两个师的力量挖掘坑道,三个月内便完成了九千米长的坑道体系,四通八达,设有休息区、战斗位、排水口与通风孔。

坑道入口隐藏在山脊后方,朝向敌方。美军若要使用喷火器,必须先占领这些入口。然而,山坡陡峭,喷火兵背负20公斤重的装备行动缓慢,极易成为志愿军的攻击目标。在美军推进过程中,志愿军常从侧翼或地道中突然冒出,对美军构成严重威胁,使得美军难以靠近坑道入口。



日军地道虽设计巧妙,但多为单层结构,入口暴露在外,一旦被喷火器攻击,火焰极易引发连锁燃烧。而志愿军坑道则采用多层多路径设计,岩石加固,支护牢固。即使某条通道被炸毁,其他路径仍可绕行。通风孔分散布置,火焰喷入后热浪难以扩散,战士们可迅速堵住洞口或转移至安全区域。

美军曾尝试投掷毒气弹与细菌弹,试图逼迫志愿军撤出坑道。然而,志愿军配备了防毒面具,且坑道排水系统完善,一旦有水渗入便立即排出。喷火器对这种复合防御体系效果有限,美军即使零星使用,也难以像硫磺岛战役那样彻底清除志愿军。

从战术层面来看,二战太平洋战场与上甘岭战役也存在显著差异。在太平洋战场,美军登陆后逐步推进,占领地道入口后再使用喷火器。而在上甘岭战役中,双方进行的是阵地战。美军白天炮轰志愿军阵地,志愿军则白天躲入坑道,夜晚发起反攻。美军夜晚疲于应付志愿军的反击,难以找到固定的射击位置。第八军司令范弗里特原计划五天内拿下上甘岭,最终却未能如愿。



美军转而使用900公斤重的大炸弹进行轰炸,试图震毁坑道体系。然而,坑道并未被完全摧毁。志愿军虽面临补给困难、运输伤亡高的挑战,但仍坚持守住了阵地。喷火器需要近距离使用,而美军在上甘岭的机动性受到限制,难以部署喷火器。

国际因素也对美军的决策产生了影响。二战时期,美军作为正义方对抗日军侵略者,使用喷火器等武器未受到过多指责。而在朝鲜战争中,美军被视为入侵者,投掷毒气弹与细菌弹已引发国际社会的批评。联合国会议上,多国对美军的行为表示谴责。若美军再使用喷火器,将进一步加剧舆论压力,美军高层对此有所顾虑。虽然未明确禁止使用喷火器,但美军也尽量避免因此受到额外指责。

上甘岭战役后,坑道战术在志愿军中得到广泛推广,有效削弱了美军的空中与炮火优势。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署,志愿军胜利回国。上甘岭战役证明,在火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防御战术仍能顶住强敌的攻势。美军也从中认识到,地道战等防御战术难以对付,后来在越南战争中面对越共隧道时也感到头疼不已,虽曾使用喷火器但规模远不及二战时期。



喷火器于1978年被美军停产,越南战争后逐渐退役,如今已较少见,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精确的武器。然而,从历史角度看,在特定场景下,喷火器仍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清除堡垒与隧道中的敌人。

美军在上甘岭战役中未像二战那样大规模使用喷火器,并非不愿使用,而是受地形、战术设计、国际舆论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志愿军坑道体系成为铜墙铁壁,与日军地道存在本质区别。日军地道主要用于拖延时间,而志愿军坑道则是生命线与反击基地。这一区别深刻影响了战役的走向与结果,也为后世军事战略提供了宝贵教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