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下午,一场聚焦华夏文明精神史诗的文化盛事在河南信阳拉开帷幕——由河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广电联合会、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出品,河南卫视具体执行制作的河南省重点文艺项目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大禹治水》正式开机。这场融合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的开机仪式,标志着中原文化IP再添重磅力作。

河南广播电视台党组书记、台长王仁海在致辞中强调:"河南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为文化创作提供了不竭源泉。大禹治水不仅是中原大地承载先民坚韧精神的史诗,更是中华民族英雄担当的象征。"他透露,河南广电近年来持续探索"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创新路径,此次《大禹治水》的创作既是构建文化品牌矩阵的重要突破,也是深化纪录片创作的全新尝试,期待该片能成为兼具思想深度、艺术温度与传播广度的文化精品。

作为河南省委宣传部重点立项扶持项目,《大禹治水》突破传统叙事框架,采用全景式、多维度的创作手法。通过梳理世界多国洪水传说与文明演进的关系,该片将大禹治水置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宏观坐标系中,其跨文明叙事内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的创作理念,已获得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电联合会的高度认可。项目负责人表示,这种创新表达既是对"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度实践,也是构建中华文化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探索。
<
开机仪式上,中国广电联合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会长赵捷从专业维度提出建设性意见:"纪录片创作要坚守历史真实底线,深挖精神内核本质,同时创新表达形式。特别要立足国际视野,实现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让作品既有筋骨、有道德,又有温度、有格局。"这一观点与国家广电总局广播影视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祝燕南的期待不谋而合,后者肯定了河南台在传统文化创新呈现上的成果,并承诺将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保障。

中国广电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炜现场宣布,将全力支持项目创作:"我们将统筹协调全国资源,提供学术支撑与传播保障,联动各大播出平台形成传播矩阵。"这种全方位支持,既是对河南台在历史人文纪录片领域标杆地位的认可,也彰显了行业机构推动文化精品创作的决心。值得关注的是,该片计划制作中、英、阿拉伯语三语版本,通过多语种传播策略,构建覆盖全球的传播网络。

在内容架构上,该片创新采用"神话溯源、史记考证、遗迹探寻"三位一体模式。主创团队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从考古遗址中触摸治水工程的文明脉络,在古籍文献里还原千年治水传说,更通过国际比较视野展现洪水记忆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这种立体化的叙事策略,既保证了历史叙事的严谨性,又增强了视觉呈现的观赏性。

当日,中国广电联合会会长范卫平、全国政协委员孟冬等50余位文化界、传媒界重量级嘉宾齐聚信阳。河南省广播电视局、浙江非遗保护协会、文心出版社等单位代表共同见证这一文化盛事。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禹治水》有望通过创新表达解锁治水文化的深层密码,以影像力量彰显中原历史厚度,激活河南文化IP的国际影响力,最终铸就兼具思想深度、艺术温度与国际传播力的标杆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