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他是央视金牌主持人,57岁才结婚,娶北师大教授,气质高贵还漂亮

时间:2025-10-07 17:13:53 来源:通鉴史智 作者:通鉴史智

从大巴售票员到央视“农民顶流”,57岁娶北师大教授。

57岁的宫柏超终于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新娘邓瑞玲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不仅气质优雅,更与他志同道合。

没人能想到,这位如今在央视荧屏上侃侃而谈的金牌主持,三十多年前还在黑龙江的寒风中当大巴售票员,甚至在车里熬过无数个寒冬。



19岁高考落榜

1967年,宫柏超出生在黑龙江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在小学教书,家里还有两个妹妹,日子过得紧巴巴。

作为长子,他从小就知道要为家里分担,而“读书考大学”是他当时能想到的最直接的出路。 1986年,19岁的宫柏超第一次走进高考考场,可严重的偏科让他栽了跟头,文科成绩拔尖,数学却一塌糊涂,最终以落榜告终。



不甘心的他复读了一年,可命运还是给了他同样的结果。两次打击下来,看着父母疲惫的眼神和家里的经济状况,他咬咬牙放弃了升学的念头。

“当时我爸听说开‘小公共’能赚钱,就找同事凑了5万块买了辆小巴车。”宫柏超后来回忆,因为没有驾照,他只能负责在车上售票。



每天天不亮就要出车,对着上下车的乘客吆喝“往县城方向的,还有座!”,一天下来嗓子干得冒火。可这份苦差事,反倒意外练出了他浑厚透亮的音质。

最难熬的是冬天,黑龙江的寒冬能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收工后连近点的车库都租不起,宫柏超只能蜷在小巴车里过夜。他裹着厚厚的棉衣和衣而睡,实在冷得受不了,就喝两口白酒暖身子。



“那时候觉得这辈子可能就这样了,守着小巴车过一辈子。”他曾在采访中坦言。 谁也没想到,这份看似没有尽头的苦日子,会因为一次偶然的碰面彻底改写。

亲戚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一天收工后,宫柏超遇到了在黑龙江广播电台工作的远房亲戚。对方听他说话嗓音清亮,又得知他能说会道,当即建议:“你这声音条件好,我们台缺播音员,要不要来试试?”



这句无心的话,像一道光照进了宫柏超灰暗的生活。他当即答应去电台的播音班学习,从此开始了“半工半读”的日子,白天跟着小巴车售票,晚上就去上课,有时候甚至要熬夜练习发声、纠正字音。

“那时候像魔怔了一样,售票时都忍不住用播音腔报站。”宫柏超笑着回忆,为了练好基本功,他把收音机带在身边,一有空就跟着新闻播报员模仿,还省吃俭用报了专业培训班。



身边有人笑话他“不切实际”,可他知道,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 1989年,22岁的宫柏超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他成功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这个在寒风中扛了两年的小伙子,忍不住哭了出来。靠着开小巴车攒下的钱,他不仅交了学费,后来还供两个妹妹读完了大学,一个学经济管理,一个学医,成了父母的骄傲。



进入大学后,宫柏超比同班同学都大几岁,社会阅历也更丰富。凭借出色的组织能力,他很快当选为播音系学生会主席,学习上更是从不敢松懈。

“知道机会来之不易,所以每节课都坐第一排,每次实践都抢着上。”据知网《机遇更多光顾有准备的人——记宫柏超走过的一段路》记载,他大学期间多次获得奖学金,还在各类播音比赛中获奖,为后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基础。



闯央视毛遂自荐

1992年,临近毕业的宫柏超迎来了新的难题,央视去学校挑选实习生,名额少得可怜,他没能入选。

看着同学收拾行李去央视报到,宫柏超心里不是滋味:“我不能就这么放弃,再难也要试试。” 他打听得知央视二套(经济频道)当时也在招人,便灵机一动:“大家都挤着去一套,我不如退而求其次,去二套碰碰运气。”



更巧的是,他听说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也是黑龙江老乡,这让他鼓起了勇气。,“我当时录了一盘自己的播音录像带,揣着就闯进了央视大楼。”宫柏超后来回忆,他在《经济半小时》栏目办公室找到了敬一丹,红着脸做了自我介绍,还当场朗诵了一段新闻稿。

在场的人都被他的真诚和勇气逗笑了,敬一丹更是看出了他的潜力:“这孩子声音条件好,也够踏实,正好台里缺人,留下试试吧。”



就这样,宫柏超成了央视二套的实习生,还结识了当时《经济半小时》的制片人赵赫。赵赫很看重这个肯吃苦的年轻人,经常给他安排出镜机会,从稿件撰写到镜头表现,一点点指导他。

实习结束后,留用考核的机会来了,面试他的是央视元老级主持人罗京。面对这位业界泰斗,宫柏超既紧张又兴奋,凭借扎实的功底流畅完成了播报和问答。



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留用通知,先是在《经济信息联播》历练,一待就是4年,期间几乎没出过失误,赢得了台里的认可。

主持《金土地》成“农民顶流”

1996年,央视推出农业节目《金土地》,需要一位接地气的主持人。领导们第一时间想到了宫柏超,他从底层走来,说话实在,眼神里有亲和力。



这个安排,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 为了做好节目,宫柏超几乎把家搬到了农村。他跟着农民下田插秧、去果园摘果,甚至学着给牲畜接生。

要想懂农民,就得变成农民,有一次去河南农村采访,他看到农户因为玉米滞销发愁,当场帮着联系收购商,还在节目里详细讲解农产品销路技巧。



节目播出后,农户的玉米很快卖光了,后来每次宫柏超去当地,村民都拉着他回家吃饭,非要杀只土鸡招待他。

据澎湃新闻报道,宫柏超主持《金土地》的那些年,节目收视率始终稳居农业类节目前列,他也成了农民观众心中的“顶流”。



不少村民写信给央视,说“宫主持人讲的政策听得懂,说的技巧用得上”。甚至有老人带着自家种的花生、红枣赶到央视门口,就为了见他一面。 之后的几十年里,宫柏超又主持了《记住乡愁》《远方的家》《中国文艺》等多档节目。

尤其是《记住乡愁》,从1997年第一次参与录制到2024年,他陪伴节目走过了28年,足迹遍布全国上百个古镇村落,事业越来越顺,可宫柏超的终身大事却成了大家的心病。



身边的同事、朋友都成了家,只有他还是孤身一人,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宫老师是不是要打一辈子光棍”。

30岁感情受挫,57岁遇灵魂伴侣

其实宫柏超不是不想结婚,只是心里藏着一段遗憾,30岁那年,他认识了一个情投意合的女孩,两人相处了很久,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可后来女孩要出国留学,原本约定好“毕业就回国结婚”,却因为距离渐渐有了分歧。



那段异地恋坚持了两年,最终还是因为选择不同遗憾分手。这次打击让他很久都没缓过来,从此把所有精力都扑在了工作上,再也没主动谈过感情。

身边人不停给他介绍对象,他要么婉拒,要么见一面就没了下文,就这样一年年过去,宫柏超从“年轻小伙”变成了“资深前辈”,连他自己都觉得,可能这辈子就要一个人过了。



命运的惊喜总在不经意间到来,2022年,宫柏超受邀参加一场文化领域的学术研讨会,在这里遇见了邓瑞玲。

邓瑞玲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还在北大美学研究中心进修过,浑身散发着知性优雅的气质。更巧的是,两人不仅年龄相仿,对文学、文化的看法也高度契合,从研讨会结束聊到散场,还觉得意犹未尽。



邓瑞玲的温柔、通透和学识,让他尘封多年的心慢慢敞开了。之后两人经常约着看展览、聊学术,感情在相处中渐渐升温。

2024年4月,57岁的宫柏超和邓瑞玲在北京登记结婚,没有豪华的婚礼,只邀请了亲朋好友小聚,简单却温馨。



婚后的宫柏超放慢了工作节奏,偶尔会陪着邓瑞玲去学校讲课,或者一起在家看书、做饭。有观众在《记住乡愁》的录制现场见过他们,说“两人站在一起特别般配,宫老师笑起来都比以前温柔了”。

2025年9月27日,他参与主持的人文纪录片《记住乡愁》播出了咸丰严氏专题,如今58岁的宫柏超,仍在《记住乡愁》的镜头前奔波,只是身边多了知冷知热的伴侣。那些熬过的寒冬、吃过的苦,终究成了照亮人生的光。幸福或许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央广网、访谈相关资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