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演员王传君凭借电影《春树》中“王冬冬”一角,斩获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成为该电影节历史上第七位获此殊荣的华人男演员。这本应是值得庆祝的成就,但近期舆论场却因一场“阴谋论”风波陷入混乱。

事件起因于11月3日,《春树》主演白百何在微博发布“还能这么操作…”的模糊言论,随后其朋友圈被曝出“得鱼忘筌”“过河拆桥”等配图。这种含糊其辞的态度,被网友解读为对奖项分配的不满。随后,网络上出现大量传言,称“沪圈”资本施压评委文晏(本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委),要求将最佳男演员奖授予王传君,否则将停止对其未来作品的投资。更有传言称,王传君的获奖挤占了白百何的获奖资格,因其戏份不足40分钟。
然而,这些所谓“资本操作”的指控均来自匿名爆料,缺乏可靠信源,属于典型的“奖项未出,阴谋先至”的娱乐圈舆论狂欢。事实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评奖逻辑与评审程序,远非外界想象的那样简单。
与奥斯卡金像奖的提名制不同,东京国际电影节更接近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欧洲电影节,采用“评审团”制,默认所有参赛影片均有机会竞争各个奖项。表演奖仅设“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而非“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获奖与否与戏份长短无关。电影表演的艺术价值在于“密度”而非“长度”——角色的复杂程度、演员赋予角色的灵魂与张力,才是评奖的关键。例如,妮可·基德曼在《时时刻刻》中仅凭23分钟的戏份,便斩获2003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
此外,“同片不得兼获男女奖”的说法也毫无依据。东京电影节官方从未设置此类限制。1999年,第12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上,西班牙电影《孤独》的两位演员便分别获得“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女演员”奖。
本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5位评委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评审结果需5人共识,地域资本难以操控全局。王传君的获奖,首先应被视为专业评审团对其表演艺术成就的肯定。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与其陷入人际关系的猜测,不如保持开放心态,将期待留到电影上映之时,用自己的眼睛去评判表演的成色。
在获奖感言中,王传君以谦逊姿态坦言自己“配得感低”:“我喜欢躲在团队的角落,成为焦点这件事会让我感到恐惧和压力……我知道我还差得很远,没想到这么大的奖会落在我的身上。我觉得是白百何女士和刘丹女士她们高光的表现,照亮了在角落的我。能成为照亮别人的光是不容易的事情,感谢你们照亮了我。”
这场由社交媒体引爆的“奖项罗生门”,映照出文娱行业生态的复杂性与流量博弈的共生关系。阴谋论的背后,是公众对娱乐圈资源分配与奖项透明度的集体焦虑投射。然而,与其纠结于“圈子”之争,不如将焦点放回电影节、电影和表演艺术本身。
演员的终极价值仍在作品,演技厚度才是超越争议的终极砝码。让表演回归表演,让地域标签留在“跟风”里,或许才是对艺术最真诚的尊重。
新京报记者 滕朝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