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菜肉馄饨》:不完美生活里,一碗馄饨的温情治愈

时间:2025-11-18 19:52:43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澎湃新闻

沪语电影《菜肉馄饨》今日正式登陆院线,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切入当代都市生活,用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串联起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野心,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最本真的模样——纵然充满缺憾,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始终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温暖力量。



作为一部典型的"向内观看"的作品,《菜肉馄饨》刻意悬置了外部戏剧冲突,转而将镜头对准主人公老汪(周野芒饰)的内心世界。这个固执的老上海男人,在妻子素娟(潘虹饰)离世后,将自己困在充满回忆的老公房里。蜂花香皂的香气、遗像前凝固的时光、永远空着的那把椅子,这些充满象征意味的物件,共同构筑起他后半生的精神堡垒。影片通过"为子相亲"这一家庭事件,逐步揭开一个失去挚爱后的男人,如何与回忆、幻觉以及停滞的自我艰难共处的深层命题。

导演以惊人的耐心描摹着老汪的"假忙碌":在人民公园相亲角,他机械地交换微信、比对条件、张罗见面,这些看似利他的行为背后,实则是为自我寻找存在证明的迫切需求。这个充满欲望与信息交换的公共空间,意外成为他处理私人创伤的庇护所。当他说着"为儿子找对象"时,更像是在向世界宣告:我依然在这个世界上活着。

影片对"失去"的处理尤为精妙。亡妻素娟以幻觉形式存在,这个设定既延续了原著小说的精髓,又赋予角色更轻盈的人性温度。她不再是单纯的创伤符号,而是真正融入老汪生活的精神伴侣。导演让现实与幻象自然交织,记忆从未被剥离,而是以"幻觉"的形式获得合法存在。这种处理方式,使素娟从被悼念的客体,转变为推动老汪行动的内在力量——她是他内心的回声,是支撑他继续生活的隐秘动力。

从常规的"告别"主题升华至"相处"哲学,影片展现出独特的情感智慧。它承认失去的不可逆性,却拒绝戏剧化的克服与放下,转而呈现一种更具韧性的生活态度:在不完整中继续前行,与回忆、缺憾以及不再完整的自我和解。这种情感模式,既符合现实逻辑,又蕴含着东方哲学特有的智慧。

影片中老汪与儿子的关系,堪称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经典写照。代际差异造成的隔阂,在影片中呈现为充满黏性的距离感——父亲以"责任"为名的爱,遭遇儿子以"沉默"为形的防卫。这种看似尖锐的冲突,实则暗含着深厚的情感联结。当结尾处两人终于卸下心防,无需言语的理解,更像是时间赐予的礼物:彼此学会放手,也重新学会相伴。


作为影片的核心意象,"菜肉馄饨"早已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它代表着等待、守候,是家庭仪式感的具象化呈现。对老汪而言,包馄饨的过程本身就是心理治疗——重复性的动作中,他重建着失序生活的秩序。这种看似无关紧要的日常仪式,恰恰是支撑他走过至暗时刻的精神锚点。影片通过这个意象,传递出深刻的生活哲学:生活的温度,往往藏在最平凡的重复里。

导演对上海城市空间的呈现同样值得称道。镜头下的上海没有奇观化的都市风景,而是充满生活毛边的真实场景:人民公园相亲角的喧闹、菜市场的烟火气、医院走廊的压抑,这些空间共同勾勒出当下上海老年生活的真实图景。这种平视视角的纪录感,使影片免于讽刺或美化,呈现出令人信服的现实质感。

全片采用沪语对白,这一美学选择堪称神来之笔。语言的质地决定了情感的温度,沪语特有的语调、节奏与潜台词,构成了影片的时间肌理。这种以"生活"而非"速度"存在的语言空间,容得下迟缓与温情,也使老汪的故事更具说服力。周野芒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他通过克制的眼神与身体语言,将老汪的"体面"与疲惫演绎得淋漓尽致。潘虹饰演的素娟则以平静的"在场"姿态存在,成为老汪内心世界的完美映照。

在这个追求速效治愈的时代,《菜肉馄饨》选择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最深刻的道理:生活或许不完美,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始终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温暖力量。就像那碗冒着热气的馄饨,它可能不够精致,却能在最需要的时刻,给予我们最踏实的安慰。

(郑炀,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

来源:郑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