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影视剧近年来屡陷历史争议,全智贤与林允儿主演的两部新剧《暴风圈》和《暴君的厨师》更因魔改历史引发中国网友热议。这两部未在中国正式播出的剧集,却因社交媒体上的片段传播,成为文化争议的焦点。
一、全智贤《暴风圈》:战争质疑与浅薄隐喻
全智贤在《暴风圈》中质问“中国为何偏好战争”的台词,被网友调侃为“忘记自己曾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剧中反派清一色说中文、踩着黄色五角星地毯的设定,更被批评为“泡菜坛子里的酸味隐喻”——自以为高端,实则漏洞百出。
这种将历史事件简单化、对立化的处理方式,不仅缺乏历史深度,更暴露了编剧对复杂国际关系的幼稚理解。正如网友所言:“历史不是泡菜,不能随便腌造。”
二、林允儿《暴君的厨师》:辣椒起源与地理错乱
如果说《暴风圈》是“酸味隐喻”,那么《暴君的厨师》则是“地理错乱”。剧中将明朝使臣塑造成偷窃朝鲜辣椒的小偷,甚至安排其跪地求饶——完全忽略了辣椒原产美洲、16世纪才传入亚洲的事实。
更荒诞的是,明朝御厨需到朝鲜寺庙学艺五年的设定,被网友戏称为“法国大厨去英国学做菜”的逻辑。这种对历史的随意篡改,不仅是对中国文化的轻视,更是对观众智商的侮辱。
三、道歉与沉默:资本的嗅觉与演员的抉择
面对争议,《暴君的厨师》剧组至少为写错汉字“太平圣代”道歉,而《暴风圈》剧组和全智贤本人则选择沉默。这种沉默比道歉更令人反感——尤其是当全智贤代言的LV、海蓝之谜等品牌迅速撤下其宣传物料时,资本的嗅觉再次证明了“良知不如利益灵敏”。
相比之下,林允儿在剧中强调“中国料理博大精深”并考取中文证书的举动,被网友称赞为“双向尊重”。文化交流本应如此:你尊重我的历史,我尊重你的作品。
四、魔改历史背后的自卑情结
韩国影视剧为何热衷于魔改历史?或许与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国藩属国的自卑感有关。这种自卑在当代转化为极端的自尊,需要通过影视作品来寻找平衡——将所有好东西归为韩国,将所有负面角色留给他人。
然而,这种“泡菜史观”不仅酸味扑鼻,更经不起推敲。韩网论坛上,不少网友直言:“编剧是韩奸吗?这么侮辱我们智商?”——可见真相如辣椒油,放多了谁都看得见。
五、艺术无国界,但艺术家有底线
“艺术无国界”被滥用已久。艺术确实可以跨越国界,但艺术家有自己的祖国,有需要坚守的底线。跨国创作更需要文化尊重,而非文化挪用甚至盗窃。
《暴君的厨师》在Netflix全球榜TOP 1的成绩,更凸显了影响力与责任感的失衡。文化尊重是进入任何市场的通行证,以为不在中国播放就能随心所欲——殊不知在互联网时代,地球早已是平的了。
六、泡菜坛子外的思考:文化自信与短视行为
韩国影视系统性抹黑中国、颠倒事实的背后,是深刻的市场逻辑——妖魔化中国在韩国市场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既能满足民族虚荣心,又能赚取收视率。但这种短视行为最终损害的是韩国文化的国际声誉。
中国观众的反应并非“玻璃心”或“民族主义”。试问:如果我们拍的剧把韩国历史写成中国藩属,把韩国名人说成中国后裔,韩国观众会作何感想?真正的文化自信,不需要通过贬低他人来抬高自己。
好的作品如《寄生虫》《鱿鱼游戏1》,靠的是扎实的剧本和精湛的表演,而非歪曲历史的小动作。最后奉劝韩国编剧:辛奇在中国就得叫辣白菜,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韩剧里的穿越剧情可以随意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