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糖醋排骨、回锅肉……猪肉作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味觉记忆。然而,你是否知道,一块看似普通的猪肉中,可能隐藏着国家明令禁止流通的“毒瘤”?
2024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一幕令人触目惊心:某食品企业车间内,冷冻肉块堆积如山,工人未佩戴手套直接操作。当记者询问企业负责人是否食用自家产品时,对方脱口而出:“我从来不吃。”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刃,刺破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
2023年,光明网一篇题为《这种肉宁可扔掉也别吃》的文章引发广泛关注。文章指出,某些猪肉部位不仅营养价值低,更可能含有大量细菌、病毒甚至重金属。长期食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受损,严重者甚至诱发癌变。
这些“问题肉”往往以市场价三分之一的价格出售,成为部分家庭节省开支的选择。肉馅、丸子、酱肉、香肠……它们被加工成各种形态,悄然登上餐桌。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其真面目。
在社交平台上,大量网友分享了购买问题肉的经历。有人发现肉块颜色发灰、气味刺鼻;有人食用后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却从未怀疑是肉的问题;还有人看到央视曝光后,才惊觉冰箱里剩余的肉块与报道中的描述如出一辙。
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问题肉并非个例,而是可能潜伏在每个人的厨房中。
根据《生猪屠宰检疫规程》,猪体内某些器官和组织不得流入市场。特别是具有潜在病变风险的部位,如发现必须当场剔除,不得用于商业用途。然而,现实中一些基层屠宰场监管缺失,部分小作坊为降低成本,将这些肉搅碎后制成肉馅、香肠或预制菜。
即使经过高温烹饪,这些部位的病菌和毒素也难以完全杀灭。更可怕的是,一些餐馆和外卖商家为压低成本,使用这类低价肉制作菜品。消费者在享受美食时,可能正将健康置于危险之中。
曝光事件的后续调查显示,许多预制菜和肉制品使用的竟是“槽头肉”——猪脖子与头部连接处的部位。这里聚集了淋巴结、甲状腺、脂肪瘤等危险组织,堪称猪体内的“垃圾处理站”。
槽头肉不仅含有大量淋巴组织,还容易积累病菌、病毒和重金属。放血不净时,肉质会发暗、口感发硬。专家指出,猪的淋巴系统专门过滤病菌和毒素,食用这个部位相当于将猪体内的垃圾直接吞入腹中。
槽头肉颜色偏灰,结构松散,常带有小颗粒和血丝。商家为掩盖异味,会使用重口味调料。消费者可通过以下方法辨别:
一位家庭主妇表示,以前图便宜买过几次肉馅,煮出的肉丸总是煮不烂、口感像皮筋。看到曝光后,她才意识到可能是槽头肉。
除了槽头肉,猪肝、猪肺、猪肾等器官也容易积聚毒素、重金属和病菌。特别是猪“小腰子”(肾上腺),属于激素分泌器官,经常食用可能影响人体内分泌系统,对高血压人群尤为不利。
事件曝光后,监管部门加强了源头管控,对屠宰环节、肉类流通环节进行全面排查,不仅针对猪肉,牛羊肉等也被纳入检查范围。食品安全需要从源头到餐桌的全链条监管,而非仅靠消费者“火眼金睛”。
当下,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升,网络舆论也在推动行业变革。期待未来市场能让每一块肉都安心,每一口饭都放心。
信息来源:
2024-03-16 06:59 光明网 “淋巴肉”竟做成梅菜扣肉,厂家负责人:我不吃
2023-11-10 08:38 光明网 “这种肉宁可扔掉也别吃!多吃有风险,冰箱里有的话赶紧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