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老年人成为诈骗“重灾区”?
作者:晓芳聊财经
来源:晓芳聊财经(ID:XF-SZC)
中国金融史上涉案金额最大、受害人数最多的养老诈骗案终于告破。这起持续8年的骗局,导致60万老年人损失超244亿元养老钱,主犯周志峰及其两名核心成员已受到法律严惩。
2025年6月27日,辽宁大连法院以集资诈骗罪、洗钱罪判处山海集团实际控制人周志峰无期徒刑,其助手王长东和鲁红分别获刑16年和14年。这起案件暴露的不仅是金融犯罪,更是针对老年群体的情感操控与信息围猎。
这起惊天骗局的起点,竟是几颗免费鸡蛋。每天清晨,山海集团的业务员会在菜市场、小区门口向老人派发鸡蛋、大米等日用品,同时以“家人式”关怀建立信任:记住老人生日送蛋糕、陪诊看病、日常嘘寒问暖。这些温情攻势让业务员比亲生子女更“贴心”,为后续诈骗铺平道路。
当信任建立后,老人被带离子女视线,参加所谓“高端投资说明会”。业务员用“康养合伙人”“旅居会员卡”等项目诱导投资,承诺年化20%的高收益。在群体效应和情感绑架下,老人们纷纷掏出毕生积蓄,却不知已陷入庞氏骗局。当资金链断裂时,这场持续8年的骗局彻底崩盘。
令人震惊的是,即便警方介入调查,仍有老人拒绝相信被骗。这种执迷源于骗子填补了他们最深层的孤独——当亲生子女无暇陪伴时,虚假的亲情成了最致命的诱惑。
现代养老骗局已突破传统地推模式,形成系统性犯罪产业链。以山海集团为例,其构建了山海慧药房、夕阳红旅行社等实体,门店装修豪华,员工着装专业。通过与地方政府签订旅游合作协议、疫情期间免费发放退烧药等手段,塑造“正规企业”形象,降低老人戒备心。
老年人普遍缺乏金融知识,难以分辨“年化20%”的风险。他们的信息来源被限制在健康讲座、楼道广告等封闭渠道,形成信息孤岛。当业务员以“专业人士”身份出现时,老人往往将其视为唯一可信的信息源。
即使主犯入狱,仍有老人为其辩护。这种矛盾心理源于长期情感缺失——当子女忙于工作,骗子提供的“虚假亲情”成为精神寄托。一位退休教师坦言:“就算被骗也开心,至少有人惦记。”这种心理被犯罪分子精准利用,导致老人明知风险仍选择相信。
公安部提出的“三道防线”为家庭防骗指明方向:
中国普法网公布的六大常见养老骗局需特别注意:
中国现有近3亿老年人,其中独居者接近2000万。他们手握养老金却缺乏情感关怀,这种孤独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244亿养老骗局的背后,是2000万独居老人的情感需求被商业化利用。
真正的防骗之道不在于技术手段,而在于家庭关爱。当子女能定期陪伴、耐心沟通时,老人自然不会轻易相信陌生人的“温情”。这起案件给社会的最大启示是:爱与陪伴,永远无法被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