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轻喜风成剧集创作万金油?《赴山海》翻车背后争议不断

时间:2025-09-23 13:09:45 来源:钛媒体APP 作者:钛媒体APP

文 | 眸娱

《赴山海》开播以来,一个频繁被提及的问题是:这部剧是否被“轻喜风”毁了?

争议的核心在于,大量原创轻喜剧情与原著风格的不适配,导致整体观感杂糅,影响了观众的沉浸体验。

尽管一部剧的市场反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但剧中轻喜情节的“失控”确实引发了观众的广泛讨论。


《赴山海》改编自温瑞安的武侠小说《神州奇侠》,原著以南宋抗金为背景,融合了真实历史元素,展现了江湖帮派对抗与家国大义的传奇故事。

然而,剧中通过现代人穿书制造的喜剧情节,打乱了原本的叙事节奏和风格,导致剧情氛围和叙事框架出现失控。

轻喜元素并未为这部武侠剧增色,反而消解了其原有的武侠气质,创作团队也因此被观众指责“乱套公式”。

近年来,“轻喜风”几乎成为古装剧创作的“万金油”,但《赴山海》的翻车似乎给业内提了个醒。

轻喜剧这股风从何而来?

“轻喜风”的火热始于《庆余年》。

《庆余年》中的轻喜剧桥段,如范闲的现代思维与封建王朝价值观的碰撞,为剧集披上了一层轻喜剧的外壳,给市场带来了惊喜。

其实,剧中的一部分轻喜剧内容源自同名原著,剧版编剧在改编过程中强化了幽默笔调,用轻松明快的叙事节奏调节悲剧内核,形成了“轻喜风”的呈现效果。


《庆余年》的全民大爆带火了“轻喜风”,随后的《赘婿》再次延续了这股热潮,导演邓科也成为古装轻喜剧赛道的重要人物。

《赘婿》通过现代思维与古装背景的碰撞实现喜剧效果,各种现代事物移植到古代成为出圈热梗,一度风靡剧集市场。

两部男频轻喜剧的成功彻底炒热了“轻喜风”,内容创作者开始争相追逐,轻喜剧元素不再局限于男频剧,而是成为剧集市场的“万金油”。

比如《卿卿日常》是“宅斗+轻喜”、《请君》是“奇幻+轻喜”、《与凤行》是“仙侠+轻喜”、《折腰》是“古偶+轻喜”、《赴山海》是“武侠+轻喜”、《大奉打更人》是“男频+轻喜”......这些作品都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


轻喜剧作为一种类型叠加元素,几乎无处不在。这股创作风潮的形成,基于观众对轻松快乐内容的强烈需求。

一方面,观众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对喜剧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另一方面,喜剧题材本身男女老少通吃,没有任何观剧门槛,能够快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然而,传统硬核喜剧的创作和表演难度较高,能够让观众持续感受到快乐并非易事。因此,将喜剧元素融入常规剧集类型形成“轻喜风格”,成为更具性价比的选择。

但当“轻喜+”成为剧集市场的创作趋势,争议也随之而来。

轻喜风正在被嫌弃

并非所有题材都适合轻喜风。

轻喜剧作为一种元素与其他类型题材叠加融合,确实能迸发出令市场惊喜的化学反应,但当轻喜元素成为“万金油”被频繁使用,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出现了:轻喜风与剧集类型的适配度。

在《赴山海》之前,暑期档热播的由邓科执导的《折腰》就出现了喜剧桥段过度的争议。

《折腰》改编自晋江同名女频小说,原著设定的架空朝代可以类比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女主角小乔与男主角魏劭的先婚后爱故事充满狗血与虐恋。

原著是一个恨海情天的故事,祖辈世仇下的虐恋情深相当精彩。然而,剧版改编加入大量喜剧桥段,反而丢掉了故事中最精彩的虐恋拉扯感情线,导致剧集呈现效果大打折扣。


纵观轻喜剧处理成功的影视剧,如《庆余年》《赘婿》《大奉打更人》等男频剧,以及《书卷一梦》等穿书剧、《卿卿日常》等宅斗剧,之所以高度适配轻喜风,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喜剧基调。

轻喜剧的创作并非简单加入一两个热梗或段子就能达到效果,轻喜元素需要适配叙事节奏、服务叙事目的、符合叙事基调,才能自然融入故事之中。

比如常规的穿越、穿书题材,是通过现代思维事物与古代背景的碰撞来产生喜剧效果,人物逻辑符合喜剧式的行为,因此能够取得不错的喜剧效果。


事实上,古装轻喜剧的创作并不简单。虽然相对于硬核喜剧高密度的笑点包袱输出,轻喜剧对笑点包袱的创作要求较低,但如何让轻喜内容与人物逻辑、故事基调进行适配,避免出现轻喜元素游离于整体故事之外的情况,是轻喜剧创作的难点。

即便是《庆余年》这样的已经成功过的轻喜剧,第二部由于喜剧内容过于密集,也会被指责不够适配整体故事基调。

至今轻喜风仍然是剧集市场的一个时尚单品,轻喜元素也确实能够帮助剧集创作打开思路,更好地丰富人物和故事,但“轻喜风”并不是简单的类型元素叠加,内容融合需要花更多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