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铁饭碗”的第一枪,似乎打向了在编教师群体。近期,多地学校发布公告,在编教师的“铁饭碗”或将不再稳固,这一变化引发了广泛关注。
首先,转岗成为了一种新的选择。
据《南方周末》报道,2025年暑期,湖南衡阳下辖的衡山、衡阳、衡东、祁东四县以及耒阳、常宁两市,已经推出了教师转岗至其他事业单位的通知。然而,转岗并不意味着能进入理想的工作岗位。在当前就业市场紧张的情况下,好岗位早已被占据,转岗教师往往只能被安排到一些相对冷门或辛苦的岗位,如保安、保洁、食堂工友、宿管等。
更令人担忧的是,转岗的往往是年轻教师。这一代年轻人似乎并未享受到太多的时代红利,却要被要求积极做出贡献。一句“你还年轻,之后有的是机会”背后,或许隐藏着的是更多“做牛马”的机会。
除了转岗,另一种方式则更为残酷——直接不续签合同。
在编教师尚有转岗的可能,而非编教师则可能直接面临失业。江西就有非编教师因学生人数减少、教师人数过剩而不再被续聘的情况。这无疑给非编教师群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展望未来,即使在编教师也不能保证绝对稳定。随着教师数量的过剩问题日益严重,可转岗的岗位也将越来越少。因此,各地正在积极探索“教师退出机制”。
早在2022年11月,宁波市教育局就推出了《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未来教师的退出渠道将包括待岗、转岗、离岗退养、解聘等多种方式。
2024年1月,北京丰台教育发展理事会也通过了《关于推进丰台区中小学教师“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要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天津西青区更是发布了文件,要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打破“一聘定终身”的传统模式。这意味着,教师将不再拥有“铁饭碗”,而是可能面临与私企员工相似的裁员风险。
从中国最近几年的出生人口数据来看,未来教师行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个班级可能只有几个学生,再加上财政压力的增大,很难预测这些教师未来的结局会是如何。
有观点认为,教师行业或许正逐渐成为一个“夕阳产业”。而未来打破“铁饭碗”的第一枪,很可能就落在教师头上。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在职教师的职业规划,也对整个教育行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