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资本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双向甩卖”现象:美国国债创纪录吸引外资流入,总额突破9.13万亿美元;中国债券市场却连续三个月遭遇外资减持,累计规模达3700亿元。这场看似“你抛我债,我抛你债”的资本博弈,实则折射出全球资本在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的战略调整。
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6月外国投资者持有的美债规模同比激增近1万亿美元,单月净流入达802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日本以1.26万亿美元持仓量稳居第一大海外持有国,英国则凭借487亿美元的单月增持量超越中国,成为第二大持有国。
这轮美债热潮背后存在三大核心逻辑:
1. 避险资产属性凸显
特朗普政府重启“解放日关税”政策引发全球贸易震荡,股市波动率指数(VIX)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美债作为传统避险工具,其需求自然水涨船高。数据显示,6月全球资金流入美债市场的规模中,避险需求占比超过60%。
2. 降息预期下的套利机会
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将于9月启动降息周期,债券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机构投资者通过提前布局美债,既可获得票息收益,又能赚取降息带来的资本增值。据高盛测算,若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10年期美债价格将上涨约3.2%。
3. 美元体系的主导地位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美元在全球支付、储备和融资领域的占比仍超过50%。美国资本市场日均交易量达4500亿美元,远超其他主要经济体,这种流动性优势使美债成为国际资本的“默认选项”。
中国债券市场2025年上半年的外资流动呈现明显分化特征。虽然连续三个月出现净减持,但需注意三个关键细节:
1. 持仓基数仍处低位
截至6月底,外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为4.3万亿元,仅占市场总量的2.3%。这一比例不仅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平均水平,也显著低于印度(5.8%)和巴西(4.1%)等新兴市场。
2. 减持主体集中于短期品种
被减持的3700亿元债券中,同业存单占比达58%,政策性金融债占27%,国债仅占15%。这类高流动性品种常被机构用作短期资金管理工具,其减持更多反映战术性调整而非战略撤离。
3. 股市分流效应显著
2024年9月A股市场单日成交额突破2万亿元,吸引大量境外资金从债市转投股市。当月债券市场外资流出规模达1300亿元,与沪深股通净流入规模高度吻合,印证资金跨市场配置特征。
将中美债市变动简单解读为“资本选边站”存在认知偏差。从2025年上半年资金流向看,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市场同样获得显著增配,显示国际资本正在实施“多点下注”策略。
1. 主权机构增持人民币资产
瑞银集团7月调查显示,全球主要央行客户的人民币资产配置比例较年初提升1.8个百分点,欧元资产配置增加0.9个百分点。这类长线资金更关注货币多元化和结构性风险对冲。
2. 低相关性资产的价值重估
中国债券与G7国家债券的相关性接近零,这种特性使其成为全球资产组合的重要分散工具。摩根士丹利测算显示,将5%的中国国债纳入投资组合,可使组合风险降低约12%。
3.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
2025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处理量达每月1.4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6倍。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提升至3.2%,超过英镑和日元成为第三大储备货币。
当前全球资本市场的调整本质上是风险偏好重构的过程。美债市场虽然短期受避险需求推动,但需警惕美联储政策转向带来的估值回调风险。中国债市则面临经济转型期的信用分层挑战,但政策空间充足和估值优势将吸引长期资金持续流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指出,中国债券市场已被纳入全球三大避险市场之一,其与发达经济体债券的低相关性特征,将在未来五年吸引超过2万亿美元的国际配置资金。这场看似“此消彼长”的资本博弈,实则是全球金融体系向多极化演进的必经阶段。
参考资料: 《2023年上半年外资净买入境内债券近790亿美元》——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