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福建舰弹射三型战机! 网友嘲讽: 美军太不给力了, 让中国抢了个第一

时间:2025-09-23 21:19:32 来源:文雅笔墨 作者:文雅笔墨

一个完全没想到的角度!歼-35C意外的成为了全球第一架成功经舰载电磁弹射器起飞的舰载机,很多网友都没有意识到,美军福特号航母已经服役8年多了,作为其标准舰载机的F-35C竟然还不能弹射,至于原因嘛,美媒就讳莫如深了!



9月22日,003航母福建舰电磁弹射三型舰载机接近9分钟的视频公开,从中型舰载机歼-35到更重的舰载预警机KJ-600,再到重型舰载机歼-15T,从轻松弹射起飞到丝滑降落,一点都没有拖泥带水,油管评论,中国电磁弹射性能超出想象,弹射时舰载机都没有下沉一下直接起飞!

福建舰弹射三型战机!油管评论:电弹性能超出想象

9月22日,新华社、中国军网、央视.....全都公开了福建舰弹射的各种剪辑角度的视频,真是幸福来得太突然,军迷们要被砸晕了!有网友表示,匀到一个星期发,那能开心一星期!但是种花家认为,越多越好啊,统统都放上来吧!



魔鬼藏在细节里:这次弹射真的不简单

这个8分52秒的视频,种花家一帧不拉的看了,从机库调出到升降机升上甲板,再到甲板调度,然后是弹射准备,开加力,弹射起飞,舰载机直线加速飞出加班成功起飞!在空中巡航后然后再返回降落,放下阻拦钩,勾住拦阻钢丝绳,成功着陆!这个过程中有几个需要特别解释的关键点:

弹射过程,关键点1:歼-35被调度到弹射位置,在起落架后方首先挂上一根杆子,这个叫做“牵引杆/起飞拉断杆”,这是防止起飞时推力不够或者弹射力量不够时误起飞,将会导致起飞速度不足坠入大海造成事故。



这个“牵引杆/起飞拉断杆”是两根杆子中间装了一个可控强度的拉断销,它被设计成在弹射器启动、推力和拉力叠加时,达到设定拉力就会断开。断开瞬间,飞机被解放出来,前起落架的弹射杆(launch bar)随即带动飞机被弹射出航母。

关键点2:在“牵引杆/起飞拉断杆”挂好之后的第二步,就是将战机推到起飞位,起落架前方有一根杆子,向下翻下挂在了弹射器的滑块上,这根杆子叫“发射杆”。之后发动机开机加力,弹射器滑块启动,战斗机在脱离甲板的瞬间挂住滑块的发射杆自然脱离,战斗机成功起飞。



关键点3:挡焰板升起,这是在战斗机后方的一块甲板,其用途是将发动机开启全加力时将强大的气流折角45度冲向天空,避免强大的气流将后方的人或者物体以及战斗机吹入大海。现代喷气式战斗机起飞重量至少也在20吨以上,强大的推力会引发比17级台风还要强烈的甲板风,所以必须要挡焰板处理,否则每次起飞甲板都要清场!

所以不管是中美航母挡焰板都是必须的,不过印度的维克兰特号航母没有挡焰板,维克拉玛蒂亚航母也没有挡焰板,后者是甲板已经固定不好改装,前者是印度人技术不过关,挡焰板需要复杂的管路散热;也需要极耐高温的钢板,印度人一个都做不到,所以干脆就不装挡焰板。



关键点4:战斗机打开加力,最大功率状态,这个应该是最容易理解的,推力最大,在弹射器加速到起飞速度后发动机推力接上,战斗机就能顺利起飞了!这点就不用过多解释了,明白的自然明白,不明白也说不清楚了哈。

关键点5:起飞后战机几乎没有任何下沉直接衔接起飞,在弹射KJ-600时甚至在甲板上就已经腾空而起了,这表示什么?弹射器冗余功率非常大。蒸汽弹射不是线性加速,在弹射末端速度下降,所以战斗机弹出加班后会有个下落过程。油管上有条评论很有趣:“飛機起飛彈射軌道沒下一點下降,證明彈射力極強大比蒸汽的強十幾倍”,电磁弹射确实非常给力。

降落过程:你能见到和见不到的

首先来分析下见不到的,300多米长、七八十米宽的航母看似很大,但在海洋中看起来真的一点都不大!经常坐飞机的朋友都知道,在几千米高空看起来,连2-3千米的陆地机场看着也不大,可想而知这300来米长的航母真很小。



所以在茫茫大海中要找航母着实不容易,不过这个简单,有北斗定位导航,还有无线电导航,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但找到不代表能安全降落,要将一架300多公里时速的战斗机落到随海浪起伏的航母甲板上还是很不容易的。

因此在航母上会有助降系统,最常见的就是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系统,这是最常见的光学助降系统,为菲涅尔透镜+多色LED灯组,上下各 1 组红色校正灯,如果飞机偏高,飞行员看到上方红灯;如果偏低,看到下方红灯;如果高度正确,仅看到黄色基准光带。



这是最基本的助降系统,需要飞行员“自助”降落,早期航母除了这种最基本的系统外还有雷达助降系统,实时跟踪降落中的舰载机,测量其距离、高度、速度和姿态偏差并通知飞行员修正;这种系统不受天气影响,适应性比较强。

现代航母当然不会用这么落后的装备,还有全自动着舰系统以及联合精确进近和着陆系统,这些还可以抗干扰,能全自动引导舰载机降落。不过作为舰载机飞行员,这种自动降落可不能太依赖,因为战时这些装备都可能损坏,所以还有一套人工引导着陆方式兜底。



那么看得见的着陆过程呢?有两个,一个是战斗机发动机全程保持高推力(接近最大功率,但不开加力)着陆,防止万一勾不上拦阻索,飞行员会当机立断直接拉起复飞,这就是发动机高推力着舰的原因,这也使得战斗机落地减速过载很高,对战斗机寿命影响是比较大的。

另一个是万一拦阻索故障怎么办?还有柔性拦阻网,也就是一面高强度的弹性复合材料拦阻网,战斗机降落甲板后直接冲入这个网减速至零。



最常见的着陆方式就是拦阻钩挂住拦阻索,战斗机速度迅速降至零,这个过程的原理有两种,之前用液压式,拦阻索会拉动一个液压油缸,将液压油通过一个小孔注入另一个油缸,这个过程就将液压阻尼减速,代价就是经过多次拦阻后液压油会不断升温。



目前最新的是使用电磁拦阻,拦阻索会通过一个变速传动组带动水力阻尼,同时会连接一台发电机,将战斗机巨大动能转换为发电机转动发电,电能可以储存,或者用电阻耗散,随便你选择,电磁拦阻比液力阻尼要更优秀,灵活性也更好。

起飞和降落都聊完了:电磁弹射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聊到电磁弹射器,很多军事或者科普作者都会告诉你这就是一台直线电机,你可以这么理解,但它和磁悬浮列车中的“直线电机”差距非常大。电磁弹射的“直线电机”用专业一点的说法应该是长初级直线感应电机(LIM):

  • 定子(初级):由分段排列的电磁线圈组成,通以三相交流电后产生沿轨道移动的行波磁场。
  • 动子(次级):通常为铝制圆筒或导电板,在行波磁场中感应涡流,涡流磁场与定子磁场相互作用产生持续的电磁推力,推动滑块(及舰载机)加速。
  • 能量供给:依赖飞轮储能或超级电容提供高功率脉冲电流,但磁场变化是连续的,推力输出稳定且可调节。

电磁弹射比较大难点是储能电源以及高频电源,当然还有能承受这些电压电流的直线电机,福特号用的是飞轮储能,中国应该用了超级电容,可能还辅助的锂电池,当然两边走的路线也不一样,福特号是中压交流,用电容储能得转换成直流再逆变成交流,中国则是中压直流,少了几道手续。



电磁弹射的优势是加速度≤5g,比如电磁弹射歼-15的加速度约3g,普通人感觉有点晕,但飞行员对此完全没有问题。相对而言,蒸汽弹射器就没那么爽了,因为蒸弹是初段加速很猛,加速度一般在6g+,这个就是对专业飞行员也不太好受,在这个加速度瞬间是不可能控制飞机的,相当于两眼一黑就起飞了,你说是不是挺可怕的?

003航母的电磁弹射性能已经大白于天下了,新华社发布的视频中总共有三个型号的舰载机弹射了,分别是歼-35中型舰载机(比较重),KJ-600舰载预警机(很重)和歼-15T(非常重),目前的情况都是轻载弹射,因为都没有明显的外挂,当然歼-35看不出,属于内部弹舱,但我们也能了解,这次应该是轻载。



唯一变化不大的是KJ-600,因为预警机没有什么外挂不外挂的,变化的是燃油,比如满油起飞和半油起飞差别还是有的。不过各位也很清楚,不管是轻载还是重载,在这个地球上第一个玩电磁弹射的美国,福特号已经服役8年了还没有弹射过F-35C,这已经不能算是笑话了,更应该被列入一次事故!

油管嘲讽:美军福特号至今还不能弹射F-35C

新华社的003航母弹射视频发布后不久就被搬运到了全球最大的视频网站油管上,那下面的留言是乌央乌央的,其中就有几个作者不留情面的指出中国的福建舰一出手就是弹射歼-35,因为福特号航母无法弹射F-35C。这下意外的让歼-35成为全球第一架舰载电磁弹射的五代隐身战斗机,这个名头其实没啥意思,我们也不好这一口,但嘲笑美国的福特号航母为什么不能弹射F-35C大家都有兴趣。



F-35C是联合攻击战斗机F-35的舰载版,加大机翼,加大尾翼就成了舰载版,但是搞来搞去也没有洗掉“肥电”或者“球电”的绰号,因为这玩意儿实在有点胖,看着就不太行,所以事实上也确实不太行,坠毁了很多架,其中最丢脸的一次是2022年1月24日,卡尔文森号航母在南海耀武扬威时不慎把一架F-35C坠入大海,在中国人的眼皮子底下捞啊捞,终于捞回去了!

F-35C为什么不能从福特号上电磁弹射呢?

多个美媒的解释是不是“福特号不能”,而是“福特号还没有完成F-35C相关的舰载认证和改装”,是因为舰载认证、维护设施、作战计划和预算优先级等因素,还没有真正执行过F-35C的弹射与回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EMALS)和先进拦阻装置(AAG)在设计上是为包括F-35C在内的所有未来舰载机准备的。但在实际服役阶段,舰载机需要逐一完成兼容性认证,F/A-18、E-2D、EA-18G等机型早就完成了,F-35C的认证则一直推迟。
  2. F-35C在甲板操作、数据链、维护保障等方面,与“超级大黄蜂”不同。福特号在早期设计时并没有完全纳入F-35的后勤维护要求,比如机库里的ALIS/ODIN支持设施、低可探测涂层的维护区、特定的冷却/电力接口等,因此需要额外的改造。
  3. 美国海军在福特号的早期部署中,主要目标是验证新一代航母的整体系统可靠性(尤其是EMALS、AAG、武器升降机等),所以搭载的是最常规、风险最低的F/A-18系列。F-35C的舰载整合工作则放在后续的航母(如CVN-79“肯尼迪”号)和尼米兹级上先进行。
  4. 把福特号完全改装成适配F-35C的状态,需要额外的资金和时间。相比之下,尼米兹级部分航母已经率先完成了F-35C认证(例如“卡尔·文森”号和“林肯”号)

这就是F-35C还没有从福特号上起飞的真正原因,但是问题来了,福特号是2017年服役的,期间各种问题磕磕绊绊,到第一次部署地中海是2023年,到现在总共8年了,战斗部署也两年了,用这种有的没有的来解释F-35C未能在福特号上起飞能站得住脚吗?社交媒体上各路人马也猜测,F-35C并非是这些原因,而是存在如下这些难言之隐:

  • F-35C满载重量超过31吨,需要稳定的高能量弹射支持。福特号的EMALS(电弹)在高负荷下电力分配失衡,导致加速度曲线不稳定,可能引发结构疲劳甚至空中解体风险。
  • EMALS产生的高频电磁脉冲(数十吉赫)会干扰 F-35C 的雷达、导航系统和数据链。测试中曾出现战机电子设备在弹射瞬间死机的情况,迫使飞行员紧急终止起飞。
  • F-35C的F135发动机在加力状态下尾焰温度超过 1600℃,而福特号的偏流板采用传统陶-金属复合结构,无法承受如此持续高温。

这些理由看起来似乎也合理,不过到目前为止美国海军官方给出的结论依然是没有适配,闭口不提电弹的稳定性问题,也不提电磁隔离的问题,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个问题导致了F-35C无法装备到福特号电磁弹射航母上。



现在福建舰已经部署了五代隐身舰载机,美国的F-35C还能躲到什么时候?美国空军在六代机研发上落后了,美国海军在五代隐身战斗机上落后,下一个落后的是美国陆军?其实从93阅兵后中国已经把美国陆军甩没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