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1日,波兰政府突然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的所有边境口岸,包括陆路和铁路通道。这一决定直接导致中欧班列这一亚欧黄金运输线陷入停滞。波兰方面给出的理由是安全威胁——俄罗斯无人机多次入侵波兰领空,俄白联合军演“Zapad 2025”在边境地区激化紧张局势。波兰总理唐纳德·图斯克公开表示,这是二战后波兰最接近冲突的时刻;内政部长马尔钦·凯尔温斯基则强调,口岸将无限期关闭,直至公民安全得到切实保障。这一举措不仅影响波兰国内,更对中国与欧洲的贸易链造成严重冲击。
中欧班列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项目,自2011年开通以来,已成为连接亚欧大陆的最快陆路货运通道。每年超过1万列班列从成都、重庆、西安等枢纽城市出发,满载电子产品、汽车零部件、纺织品等货物,直抵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波兰在中欧班列网络中占据关键地位,其马拉舍维奇站是欧洲最大的铁路换轨枢纽,承担着宽轨与标准轨转换的核心任务。
数据显示,近90%的中欧班列需经波兰境内进入欧盟。此次封锁导致300余列班列滞留白俄罗斯边境,货物积压严重,供应链成本飙升15%以上。欧盟供应链监测中心估算,中欧贸易中高达250亿欧元的陆路运输部分因此冻结。德国汽车制造商因零部件短缺被迫减产,意大利纺织企业面临原料断供危机,欧洲企业普遍陷入困境。
中国初期反应较为克制。9月12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指出,中欧班列是中波合作的标志性项目,符合双方利益,希望波兰采取措施保障通行,维护全球产业链稳定。这一表态背后,是中国对出口欧洲货物流量的高度关切——2024年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2万列,2025年前9个月已达1万列。封锁导致宁波、深圳等港口集装箱调度混乱,物流企业被迫调整路线,成本大幅上升。波兰自身也遭受重创,马拉舍维奇小镇依赖铁路枢纽的经济模式濒临崩溃,数万个就业岗位岌岌可危。欧洲铁路货运协会报告显示,绕道维尔纽斯或布雷斯特等替代节点,运输时间增加数天,费用翻倍。
9月13日,全球目光聚焦波兰边境,华沙官方却保持沉默。媒体头条充斥封锁负面新闻,波兰内阁会议未释放新信号。中国外交部未追加声明,看似“按兵不动”,实则为双方留出缓冲空间。波兰图斯克政府面临欧盟压力,布鲁塞尔已启动贸易影响评估。中国企业圈议论纷纷,有人计算绕道波罗的海港口的额外成本,有人探讨俄罗斯转运方案。这一天的沉默,暂时缓和了紧张局势,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
转机出现在9月15日。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抵达华沙,与波兰副总理兼外长拉多斯瓦夫·西科尔斯基共同主持中波政府间合作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会后双方发布联合文件,强调中波是“自立自强的伙伴”,在国际形势动荡中更需加强团结,维护共同利益。
王毅提及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中波人民曾共同反抗侵略,拉近历史距离。西科尔斯基回应称,波兰高度重视对华关系,钦佩中国发展成就,坚定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并提议加强经贸与人文交流,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合作。他同时指出,关税战损害供应链稳定,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这份文件为中欧班列注入信心,虽未立即恢复边境通行,但对话渠道保持畅通。
中方态度随之转变,从单纯关切转向务实合作。除强调原则外,中国提出具体举措,如扩大波兰农产品进口、支持当地产业升级。波兰是欧盟主要苹果和樱桃生产国,中国承诺增加采购,既缓解波兰农民困境,又稳定双边贸易。文件还涵盖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等领域,要求充分发挥委员会机制作用,加强各层级互动。分析人士指出,这一转变基于经济现实——波兰封锁损失超预期,本地物流业叫苦连天,欧盟企业开始游说政府避免“玩火”。北京则在展现诚意的同时,提醒波兰:中欧合作是双赢,勿因地缘政治损害共同利益。
会谈后,波兰内政部长凯尔温斯基9月18日重申,口岸将无限期关闭,直至安全保障到位。中方则另辟蹊径,9月19日林剑在记者会上表示,中国愿与俄罗斯及其他北冰洋沿岸国家深化合作,推动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全球变暖使冰层融化,东北航道(中国沿海至欧洲)比苏伊士运河航线缩短数千公里。宁波舟山港已筹备货轮试航,9月20日出发,目标开辟新航线。9月22日,该港开通首条中欧北极集装箱快航,首艘船预计18天抵达英国弗利克斯托港,比传统路线节省22天。这一举措不仅减少对陆路的依赖,更为中国与欧洲贸易开辟新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