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壮举,大将王翦的名字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位从底层士兵一步步崛起至秦军顶层的将领,不仅灭掉了赵、燕、楚等强国,更以其独特的“贪财好色”之态,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尤其是他在出兵灭楚前,多次向秦王索要田地宅子,甚至传闻中还点名要美女,这看似荒诞的行为,实则蕴含着高明的生存智慧。
王翦出生于秦国频阳东乡,即今陕西富平东北,虽地处关中平原边缘,但家境并不显赫。据史书记载,他并无显赫的祖上背景,周灵王太子晋的十八世孙之说多为后人推测。从小对兵书阵法感兴趣的王翦,在秦国军功爵制的激励下,早早入伍,成为了一名底层士兵。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年),秦国内部爆发叛乱,长安君成蟜联合嫪毐余党叛变,直扑咸阳。王翦作为低级军官,随队紧急回援,参与了平叛行动,并立下战功,从而升为裨将,赐金帛百斤。
平叛后,王翦开始参与秦国的边境大战。公元前229年,秦王政派他北上灭赵。面对赵国的高墙厚城和精兵强将,王翦采用分兵佯攻的战术,绕道偷袭,连克九城,最终收编赵地,使秦版图北扩一大截。此后,他又领兵东进灭燕,渡易水,取蓟城,一路收城,燕地全入秦手。
然而,王翦的真正考验在于灭楚之战。楚国地广人多,劳动力充足,秦军早年曾在此吃过亏。当李信带领二十万兵南下失败后,秦王政才想起了王翦这位老将。王翦深知楚国虽乱但底子厚,非六十万大军不可。秦王政咬牙答应,并给了他车千乘,封武成侯。但王翦并未急着上路,而是出关前连续五次上书求赏,开口就是美田宅园池,甚至传闻中还点名要五十个美女。这一行为看似贪婪无度,实则是一种自污保身的策略。
秦王政对王翦的连续求赏行为起初心存疑虑,担心他带重兵反水。但王翦所求皆是俗物,对名声无半点帮助,只会让人觉得他贪婪成性。秦王一看,这人就这德行,反而放心了,笑呵呵地全准了。王翦对儿子王贲说:“哪个君王不猜忌?全国兵马在我手上,不示弱怎么行?”这话说白了,就是用贪字当护身符。
大军南下后,王翦扎营淮北,六十万秦卒旌旗遮天。面对楚国的三十万车千乘,王翦不慌不忙,固守营垒,高墙深壕,士兵日夜轮班挖土。楚军天天挑战,他就是不出兵,任由对方耗着。一个月下来,秦军精神头足,楚军粮草先扛不住,项燕只好东撤。王翦抓住机会,追击到蕲南,大破楚军,项燕战死,楚王负刍被俘。公元前223年,楚地平定,王翦分兵南下,收服百越,江淮一带全稳了。
灭楚后,王翦并未恋栈兵权,而是立马上表归朝,交出军符。秦王政又赏了田宅,他谢恩后便回频阳养老去了。儿子王贲学他那套,同样功成身退。秦统一天下后,王氏家族封侯食邑,平安过了秦末那场大乱,到西汉初年还富贵着。王翦活到八十多岁,寿终正寝,没落得白起自刎或韩信腰斩的下场。
为什么王翦能这么稳?说到底,还是因为他深谙帝王之术。秦王政多疑,功臣一个个倒霉,白起坑杀赵卒四十万后被逼自杀;李牧帮赵国挡秦到最后也被赵王听谣言杀了。聪明人太显眼,容易被当成威胁。王翦反其道行之,主动露短,贪财好色的帽子扣头上,秦王觉得这人好控,就放过了。
王翦的这招自污保身,就是别把自己包装得太完美,留点小毛病,让领导觉得你接地气、好捏着。历史上类似例子多着呢,明朝蓝玉仗功太狂被朱元璋剥皮;清朝年羹尧让雍正给他端洗脚水被赐死。这些人聪明过头,忘了帝王术的本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王翦明白这点,用俗套当盔甲,护了全家。
秦朝虽短命,但王翦的智慧却长命百岁。他告诉我们,活得太直来直去容易碰壁;弯点腰、绕点弯,反而能走得更远。王翦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智者——不仅要有勇有谋,更要有自知之明和自保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