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越南南北高铁项目在历经25年波折后,再次陷入国际合作的僵局,这条全长1541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世纪工程”,因越南坚持要求中方转让核心技术而与中国合作告吹,最终转向日本新干线方案。
然而日方648亿美元的预算(相当于越南年GDP的15%)和缓慢的推进速度,使得原定2035年通车的目标几乎化为泡影。
梦想很丰满,钱包很骨感
越南总理范明政的办公桌上,一份关于南北高速铁路的计划书已经摆了太久,这个被称为“世纪工程”的项目,历经超过二十年的漫长等待,至今仍停留在图纸之上,连一寸铁轨都未曾铺下。
而在最近,这位总理终于失去了耐心,他发出了一道近乎最后通牒的指令,今年年底前,必须动工!这股自上而下的强大政治推力,试图为这个停滞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梦想注入一剂强心针。
然而现实却像一堵看不见的软墙,越南越是心急,项目就越是动弹不得,而这道墙,是由越南自身设下的苛刻条件、在国际合作中透支的信誉以及国内复杂的现实共同砌成的。
这条规划中全长1541公里、设计时速高达350公里的钢铁巨龙,连接着首都河内与经济中心胡志明市,被寄予了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厚望。
在规划者的蓝图里,它的运力足以媲美甚至超越数条高速公路的总和,是名副其实的“世纪美梦”,可梦想的标价是惊人的。
日本方面早先给出的报价约为648亿美元,这个数字它几乎相当于越南年度国内生产总值的15%,如此沉重的财政负担,让这个梦想从一开始就显得有些遥不可及。
回顾越南高铁的曲折历程,2010年国会曾以“财政负担过重”为由否决560亿美元的首期方案,而2024年重启时预算却飙升至670亿美元,而这种“越挫越涨”的怪象,暴露出的是越南在基础设施现代化与财政可持续性之间的深层矛盾。
与此同时,日本通过JICA持续提交可行性报告,甚至建议降低时速以压缩成本,但越南仍坚持高标准,进一步加剧了项目的不可控性。
技术想要,钱却不想给
同时,时间是越南另一个无法承受的代价,日本人最初提出的工期长达30年,意味着要到2050年代才能全线通车。
即便后来越南方面提议分三期建设,将周期缩短至16年,从今年一直持续到2041年,外界的担忧也并未减少,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一个耗时16年的工程,竣工之时技术是否已经落后?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日本在印度承建的孟买高铁项目,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原计划2023年通车的项目,如今被预计要推迟到遥远的2045年,时间的拖延不仅是成本的黑洞,更是对一个国家发展机遇的无情消耗。
越南显然不希望重蹈覆辙,因此他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一步到位,实现高铁技术的全面国产化,然而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却让所有潜在的国际伙伴都感到错愕。
河内方面开出的条件,被外界形象地形容为一场“空手道”表演,他们的诉求清单堪称异想天开,要求外国合作方100%无偿转让所有核心技术,希望获得超低利率甚至无息的巨额贷款。
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们提出要在高铁实现盈利之后,才开始支付工程款,这种既要技术、又要资金、还想延期付款的策略,无异于缘木求鱼。
面对这样的条件,技术强国们的反应出奇地一致,德国人干脆利落地拒绝了技术转让,并直接退出了竞标,中国方面也明确表态,核心的高铁技术绝不可能转让。
法国人虽然态度稍显松动,表示可以进行部分技术共享,但前提是越南必须全盘接受昂贵得多的欧洲标准,这无疑又回到了钱的问题上。
这种矛盾心态暴露无遗,一方面,越南组建了本土的工程队伍,具备路基、隧道等基础施工能力,并强制要求外国承包商优先采购越南产品,另一方面,在信号、控制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却幻想着别国能够慷慨“馈赠”。
信任的账本,早已透支
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越南一直试图扮演一个精明的棋手,在中、日、韩等国之间来回摇摆,以期获得最大化的利益,然而这种“骑墙术”玩得多了,最终透支的是自己最宝贵的资产,国际信誉。
回顾这条高铁的合作历史,就是一部摇摆不定的“变脸”史,2009年,越南向日本新干线抛出橄榄枝,到了2011年,又单方面撕毁了与中国达成的高铁合作意向。
在与中国就其他项目僵持不下后,又回过头去寻求日本的支持,而最近,随着领导人苏林的活动,韩国又被列为了新的重点合作方向。
这种反复无常的态度,加上斑斑劣迹的合作史,让潜在伙伴们不得不心存戒备,与日本合作了整整14年,越南最终只得到了一条10公里长、至今无法运营的“摆设铁路”。
而在河内轻轨项目上,由中国承建的13公里线路完工后,越南方面不仅拖欠工程款,还额外勒索了5000万美元的“测试费”,导致项目验收僵持了两年之久。
这种合作模式与邻国形成了鲜明对比,柬埔寨在迎接中国援建的运河项目时,两万民众涌向开工典礼,全国甚至为此带薪休假以示庆祝。
老挝则通过“澜湄铁路互联”项目,将大批人才送到中国学习铁路技术,实现了从基建到人才培养的深度捆绑,相比之下,越南的苛刻与多疑,使其在区域合作中显得格格不入。
内部的推力与无解的阻力
尽管高层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总理范明政甚至不惜推动一场涉及超过12万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的大规模行政改革,旨在提高效率,为大型基建扫清障碍,然而比国际博弈更难逾越的,是越南国内的重重阻力。
这条铁路需要穿越越南狭长的国土,这意味着巨量的征地拆迁工作,根据规划,项目需要拆除5800公顷的土地,波及多达12万户居民的搬迁。
问题在于,按照越南法律,征地补偿款仅为市场价格的30%到50%,如此巨大的差额,早已为未来的社会矛盾埋下了引爆的导火索。
民众的疑虑也普遍存在,许多人担心,这个庞大的工程会破坏沿线的自然环境,而建成后高昂的票价,恐怕也非普通人所能承受。
更何况,越南多山地、多河流的复杂地形,意味着极高的桥隧比和施工难度,这些都是单纯的政治决心无法克服的客观挑战,从湄公河三角洲的软土,到中部的崇山峻岭,每一公里都考验着工程技术和建设成本的极限。
结语
越南高铁的困局,追根溯源,并非外部世界的技术封锁或资金吝啬,而是其自身战略定位的根本性错位。
它既想坐享国际合作带来的所有好处,却又不愿承担一个合作伙伴应尽的责任与成本,它既高估了自己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能力,又低估了解决国内深层次矛盾的难度。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调整心态,以平等互利的姿态参与国际合作,并脚踏实地去化解国内的重重阻碍,那么这个承载着民族复兴希望的“世纪美梦”,最终恐怕只会在图纸上不断徘徊,成为一场遥遥无期的“世纪迷航”。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