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24日电。“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这句掷地有声的口号,不仅是对战斗精神的颂扬,更是一个平凡人在极端环境下用生命践行的信仰。近日,由国家广电总局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和北京市广电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归队》创作座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指导剧目、北京市广电局重点扶持项目以及“北京大视听”重点文艺项目,《归队》以完整展现东北抗联十四年抗战历史为题材,填补了该领域的叙事空白。该剧通过宏大的叙事结构、真挚的情感表达以及珍贵的史料呈现,不仅传递了正确的历史观,更以深沉的家国情怀和精湛的艺术制作,展现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岁月中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成为了一部纪念抗战胜利、激励当代人的重要作品。
为了真实还原历史场景,《归队》剧组深入辽宁、吉林等地的林海雪原进行拍摄,冷峻的自然环境与剧中紧张激烈的战斗情节、抗联战士们艰苦的生存处境相得益彰。据央视索福瑞数据显示,该剧平均收视率高达1.04,平均收视份额为5.59,位居上星频道全国同时段收视第一,累计触达人口高达7.84亿,累积观众规模达1.57亿。而根据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该剧平均收视率更是达到了2.01,连续多日位居榜首。此外,该剧在全网话题阅读量累计超过了36亿,豆瓣评分高达7.9分,取得了近五年国产战争剧品类的最高分。
在座谈会现场,编剧高满堂分享了自己在创作《归队》时的心路历程和40余年的编剧心得。他表示:“作为《归队》的编剧,我在剧集播出结束后,悬了四年多的心才放下,因为唯恐未写好该剧而愧对东北抗联先烈。创作时,我将自己代入剧中情境,以触摸真实灵魂、开拓艺术世界。”他认为,创作者应有一个“根据地”,应读更多的书,走更多的路,沉下心去,因为“想象力、创作力是从生活中、人生的深刻追踪中发现的”。
导演臧溪川则深情讲述了该剧的创作信念与源泉。他说:“这部作品的情感线是被精心编织的,其呈现的‘归队’既是身体的归队,更是信仰的归队。”在《归队》中,演员们没有使用过多的表演技巧,而是扎根于角色的年代,用人性的深度构成了这部剧表演的灵魂。剧中的台词“只要打不死,那就打不散”,成为了东北大地的魂魄,是刻在东北抗联里的信仰,也是汲取力量的火种,这也成为了剧组共同的创作信念与源泉。
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冯胜勇指出,《归队》的创作给行业带来了三点重要启示。首先,该剧是落实“找准选题、讲好故事、拍出精品”这一重要要求的成功实践,主创团队将大量精力投入剧本打磨,实现了从“明星中心制”向“剧本中心制”的转变。其次,该剧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成功实践,真正把“创作者想讲的”和“观众想看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后,该剧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成功实践,主创团队深入拍摄地、体验真实生活的匠心与坚守,值得整个行业学习。
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表示,《归队》不仅在艺术上呈现了一幅白山黑水间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抗战图景,更在精神上奏响了一曲“理想信念高于天、革命意志坚如铁”的英雄赞歌。作为“北京大视听”品牌战略下精心打造的重点抗战题材剧目,《归队》在叙事策略、人物塑造、美学表达和价值传播四个方面实现了创新。她希望:“《归队》能够成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励首都广大文艺工作者再接再厉,潜心创作,勇攀高峰,努力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佳作。”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黄杰分享了《归队》在国内外各平台所取得的亮眼成绩。在她看来,《归队》实际上呈现的是一种双向的寻找,不仅仅是同志们在寻找组织,组织和人民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在前线抗战的战士,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让人动容。此外,她也表示,在《归队》从一个好故事变成一部备受好评的影视剧的过程中,是全体主创人员在艰苦环境中坚定信念,才造就出了这样一部作品。
止境文化总经理、《归队》总制片人茅熠讲述了这部作品的幕后故事。他表示,《归队》创作团队通过精读剧本、深研史料等方式,把握剧本背后的时代经纬和人物肌理,请教东北关东军等研究专家,深入呈现东北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作用,力图创作出一部成为行业标杆的精品力作、一部饱含生命诚意的作品,以最大限度呈现抗战岁月漫漫、先辈上下求索。
中广联合会副会长高长力高度肯定了《归队》的创作。他认为,这部作品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印证了主题创作模式的成立,坚定了“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规律”和“主动出题、组织创作”模式。他也指出,今后的抗战题材电视剧创作仍然有极大的空间,创作者在深度和广度上仍然可以继续拓展,希望未来能继续涌现出像《归队》这样的作品。
来源: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