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2021 年越南考古界的一场 “大发现”,最后竟变成了 “大型求助现场”。
在一座李朝古墓的墓室角落,几张泛黄的厚纸片被手电筒照亮,上面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八个大字赫然在目,工整的楷书排列得一丝不苟。
可围着看的越南专家们却集体傻眼 —— 满篇汉字没一个人能完整看懂。
折腾了半个月,他们终究还是对着中国同行发去了求助邮件,而这张 “天书” 圣旨的背后,藏着中越千年的文化羁绊。
古墓挖出 “天书”:汉字圣旨难倒越南专家
越南考古队员在清理李朝古墓时,起初以为只是普通的陪葬纸品,直到拂去灰尘,“皇帝诏曰” 四个字露出来,现场瞬间安静了。
这张圣旨长 30 厘米、宽 20 厘米,纸质厚实,是当时的上等货,比中国皇室用蚕丝做的圣旨简陋些,龙纹也简化了不少,但开头格式和汉字书写的规整度,一看就是官方正经文书。
更惊喜的是另一张保存更完整的,末尾还有模糊的汉字篆体玉玺印,显然是皇帝赏赐的荣誉凭证。
墓主人的身份也很快浮出水面,陪葬的精美铜镜、瓷器和金银饰品,都指向李朝的高级官员。
可越是确定文物价值,越南专家们越犯愁:满纸汉字跟密码似的,谁也读不明白。
他们先找了河内大学历史系的老教授,整个系就两位 70 多岁的老人能勉强认汉字,看了半天也只挑出 “皇帝”“天下” 几个词,连不成句。
又请来了越南社会科学院的专家,放大镜都快贴到纸上了,还是只能摇头:“格式是中国圣旨的路子,但内容完全看不懂。”
这事儿说起来挺唏嘘,1945 年越南废除汉字后,整整 76 年过去,能读懂古汉字的学者已经屈指可数。
要知道越南流传下来的 7 世纪以来的汉字铭文就有 4 万件,石碑、钟铭、摩崖刻字到处都是,可现在的越南人看这些,跟看外星文没区别。
那几张圣旨就这么在实验室里躺了半个月,最后考古队长一拍桌子:“找中国专家!” 这声求助,藏着的是文化断层的满满无奈。
千年 “抄作业”:汉字曾是越南的 “官方标配”
其实越南古墓里挖出汉字圣旨,压根不算新鲜事,往前倒一千年,汉字可是越南的 “官方通用语言”。
早在秦始皇征服岭南那会儿,汉字就跟着中原官员进入了越南北部,后来汉武帝设交趾郡,更是派了大批人南下建学校、推儒学,越南的精英子弟早早就开始学汉字、考科举,跟中原读书人没两样。
直到 968 年丁部领建大瞿越国,越南才算正式独立,但汉字这根文化纽带压根没断。
真正把汉字地位焊死的是李朝开国皇帝李公蕴,这老兄年轻时在宫廷当差,把唐宋的政治制度摸得门儿清。
1009 年他登基后,直接大手一挥:“全套照搬!”
三省六部制、科举取士、文官治国,连文书体系都没改,1014 年干脆明文规定,税例、法律、奏折、圣旨全用汉字写,还专门设了翰林院起草文书。
李朝的《刑书》就是用汉字编的,老百姓家里的族谱、寺庙的碑文,甚至商人的账本,都得夹杂着汉字才显得正规。
不过李朝玩得挺聪明,搞了个 “外王内帝” 的平衡术:在国内自称 “皇帝”,圣旨用汉字彰显正统,宫殿里挂着 “奉天承运皇帝” 的匾额。
但跟宋朝打交道时就自称 “国王”,朝贡文书也用汉字,既给足了中原面子,又保住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1054 年改国号为 “大越”,更是把这种文化联系摆得明明白白 ——“越” 字既点了地理位置,又暗合古代百越与中华文明的渊源。
说白了,那时候的越南,从制度到文字,都透着股 “中国风”。
文字断代:现代化的 “双刃剑” 与文化回响
汉字在越南风光了上千年,直到法国殖民者来了才开始走下坡路。
1884 年法属印度支那建立后,殖民者故意推行拉丁化文字,就是想切断越南和中华文化的联系,汉字慢慢从官方退到了知识分子的小圈子里。
真正的断裂在 1945 年,胡志明宣布独立后,新政府为了扫盲普及教育,觉得汉字太难学,农民根本啃不动,干脆彻底废除,全面改用简单的拉丁化越南文。
这波操作短期看确实见效,识字率蹭蹭往上涨,为后来越南从农业国转型新兴工业国打下了基础,但文化上的代价太大了。
仅仅几十年,能读汉字的人就断层了,到现在越南史学家研究自己国家的李朝、陈朝历史,还得先抱着汉字字典恶补,不然连史料都看不懂。
这情况跟韩国挺像,朝鲜王朝 500 多年的历史全用汉字记,1970 年代改革后,年轻人也照样看不懂古籍,也就日本还留着部分汉字,情况稍好点。
中国专家接到求助后没费多大劲,一看书法风格就确定是 11-12 世纪的作品,很快就翻译完了。
内容其实挺普通,就是关于官员任免、土地分配的日常政务,但这事儿的意义可比内容大得多。
越南专家拿到翻译稿时特意致谢,他们自己也清楚,这不是简单的文书翻译,而是重新接上了断了 76 年的文化线索。
就像那些被遗忘的汉字铭文,虽然没人能读,但藏在里面的文化基因,只要有人搭个桥,照样能醒过来。
从李朝圣旨上的汉字,到越南专家的跨国求助,这事儿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文化传承的韧性。
废除汉字让越南搭上了现代化的快车,却也丢了读懂自己历史的钥匙,这种 “双刃剑” 的困境,在很多曾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都上演过。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过了这么多年,一张汉字圣旨还是能把中越学者重新连到一起。
这或许就是文化的魔力 —— 就算政治边界变了,文字改了,那些刻在历史里的羁绊,总有一天会以某种方式重新浮现。
而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护住自己的文化根脉,毕竟这可是能穿越千年的 “硬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