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这4种癌症可能遗传给下一代!早发现早预防是关键

时间:2025-09-24 22:07:08 来源:泠泠说史 作者:泠泠说史

王女士今年52岁,一向身体健康的她,在一次公司体检中意外发现乳腺肿块。更令全家震惊的是,她的妹妹几乎同时被诊断为卵巢癌。随后,家族中多位女性陆续查出结节或肿瘤。面对这一连串的打击,王女士的母亲不禁自问:“我们家是不是有‘恶病’?”而王女士的女儿也开始担忧:“妈妈得了癌症,我将来会不会也不能幸免?”

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揭示,癌症的遗传阴影真实存在,一些癌症在家族中呈现出“代际复制”甚至高危聚集的现象



父母得癌,子女就注定难逃吗?哪些癌症更容易遗传?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令人忧心的“遗传规律”?别急,下面将为你揭开真相。

癌症遗传风险有多大?哪些家庭容易“中招”?

很多人认为“癌症是命不好”,但科学证实,癌症部分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历时32年、覆盖20余万人的研究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癌症患者,其患病存在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这意味着,癌症并非完全偶然,有时它在基因里“早有伏笔”。

进一步的数据表明,同卵双胞胎中一人患癌时,另一人在65岁时患癌风险高达20%,至100岁则升至50%,远高于普通人群65岁(8%)和100岁(32%)的风险。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专家指出:肿瘤患者中约有20%的肿瘤与遗传有关,而80%源于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后天因素。换句话说,有家族史确实是“高危信号”,但并不等于“判死刑”,大部分癌症还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来预防的。

判断家族遗传风险的4个关键线索

据权威肿瘤专家梳理,关注家族癌症遗传风险,重点看以下4个方面:

1. 有无明确致癌基因:

乳腺癌、卵巢癌家族史,建议查BRCA1/2等致病基因。BRCA突变携带者罹患乳腺、卵巢癌的风险分别高达23%-54%和56%,远超普通人。



2. 发病是否年轻化:

家族成员中如果30-40岁及更早患癌,这种早发病倾向说明基因影响较强,下一代应格外当心。

3. 是否多发/聚集:

一级亲属中过两三人罹患同一种癌症,或一个家庭成员患多种癌症,遗传概率大大提高,需尽早筛查排查。

4. 是否出现罕见癌症:

如年纪轻轻得了很少见的癌症,也往往和罕见的遗传基因突变相关。

这4种癌最易“家族性复制”

大多数癌症不会遗传,但以下4种类型的癌症,家族聚集和遗传风险要尤其小心



1. 肠癌(结直肠癌)

数据显示:50岁以上人群,如果有一级亲属得肠癌,本人患癌风险会升至3.4%-6.9%,相比普通人高出3倍。尤其是经常便秘、腹痛、消瘦等表现者,需40岁左右就开始防癌筛查。

2. 乳腺癌

家里妈妈或姐妹患乳腺癌的,下一代同类患病风险提升3倍。专家建议有家族史女性注意生活饮食控制雌激素,定期乳腺检查。

3. 卵巢癌/子宫内膜癌

卵巢癌中约有20%-25%和家族遗传相关,子宫内膜癌的家族性患者发病年龄甚至提前10-20年。如家族有相关病例,女性建议尽早行BRCA等基因检测和妇科筛查

4. 胃癌

胃癌同样具有家族聚集性。有胃癌家族史者,发病风险要高2-3倍。建议40岁以上明确家族胃癌病史者定期胃镜检查,尤其是有消化不良、黑便等表现者。



如何打破“家族咒语”?做到这4步,风险大幅降低

遗传只是风险提升,而非注定结局。医学专家总结,通过科学干预和健康管理,癌症遗传风险有望大幅降低

1. 基因检测与医学干预:

一级亲属若出现两例及以上同种癌症,建议及时做基因检测。一旦筛查出风险基因,根据医生建议随访或预防性治疗,很多疾病可在早期“拦截”。

2. 远离致癌环境与不良习惯:

《自然》杂志权威发表:70%-90%的癌症,更多和环境和不合理生活方式相关。另外,吸烟导致癌症的风险提升30%-50%。务必远离烟酒、熬夜,不接触有害气体,合理膳食。

3. 定期早期筛查:

别因“没症状”掉以轻心。家族高危人群应比大众提前10年进行癌症筛查,如肠镜、乳腺彩超、胃镜、妇科B超等。



4. 坚守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充足睡眠、情绪管理,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实则能降低多达一半的癌症风险。科学数据显示,坚持运动可帮助癌症风险降低18%-25%,这是任何“天生易感体质”都不能忽视的惊喜反转。

结语

很多人担忧,家中有“癌症基因”,是不是这一辈子都得“低着头走路”?其实不然。医学共识认为:虽然遗传因素提升了患癌风险,但绝大多数癌症还可以通过科学筛查和健康管理来预防和遏制

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定期筛查,往往能拯救一个家族的未来。如果你符合高危人群,建议及时向专业医生咨询,勿讳疾忌医,科学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防癌路”。

值得提醒:本文所述内容旨在提供健康科普与防癌自查知识,具体健康情况依然需要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评估,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或者随意恐慌。遗传风险能否“复制”,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