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云南省发布《2025年省本级财政专项预算调整方案(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明确将用于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的专项债务额度356亿元全部转贷至州(市),以支持地方政府清偿历史欠款。这一举措被视为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重要动作。
2025年初,云南省级预算中专项债务额度原为700亿元,但年中预算调整后,新增255亿元资金。其中,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减少270亿元,而解决企业账款拖欠的额度增加356亿元,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的额度增加169亿元。这一调整反映了地方财政从“重建设”向“化债务”的转向。
根据云南财政厅公开的2024年省级预算调整报告,当年新增专项债831亿元中,234亿元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占比约28%,剩余超七成资金主要用于项目建设。而2025年资金投向则发生逆转,955亿元新增专项债中,仅230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占比约24%;剩余725亿元用于清偿企业账款、化解隐性债务及存量PPP项目,占比达76%。
政策层面,6月1日起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条例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从中小企业采购货物、工程、服务,应在交付之日起30日内支付款项;合同另有约定的,付款期限最长不得超过60日。这一法规为中小企业追讨账款提供了法律依据。
然而,政策与现实的矛盾愈发凸显。尽管云南加大化债力度,且支付条例提供保障,但当地民营企业仍深陷倒闭潮。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云南省中小企业倒闭率同比上升32%,其中67%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关闭。这一困境是继2020年疫情冲击、2022年房地产下行、2023年消费萎缩后的又一次生存危机。
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云南中小企业平均负债率从45%飙升至78%,制造业、服务业、新能源行业成为重灾区。其中,超过一半的负债来源于债务拖欠。一位在云南从事工程建设的老板无奈表示:“这两年接的工程,没有一个能按合同期限付款。项目资金不到位、流程未走完等理由层出不穷。做了几百万业务,垫款也大几百万,不仅没赚到钱,自己还被列为失信人。至今,资金仍未收回。”
民营企业辛苦接项目、垫资金、赶工期,最终却因甲方一句“没钱”而陷入绝境。尽管审计介入后,部分劳动密集型项目收到了欠款,但问题根源仍未解决:为何非要等到审计“动真格”,欠款单位才肯付款?
有人认为,“政府、国企欠钱也是无奈,项目资金没到位”。但资金困难是否就能成为赖账的借口?
近年来,不少企业主选择缩减业务、开源节流。他们表示:“今年不敢接单子,市场太小,竞争激烈,价格卷不动,而政府、国企的单子风险太大,做了业务回不了款。”越做越亏,成为当下云南民营企业的普遍困境。而民营经济占云南经济总量的97.5%,其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地方经济活力。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但民营企业追债为何如此艰难?“回款难”“回款慢”“被欠薪”等现象对民营企业发展构成致命打击。许多企业被政府部门、国有大企业拖欠账款,却因对方特殊性及自身弱势地位而难以追讨。尽管政策重拳清理,但部分欠款单位仍采取“边清边欠”的策略,未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云南再次启动清欠行动,但不少企业反映,欠款仍未到位。你的企业是否也面临同样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