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经济学家张婕提出重新开征农业税的建议,声称农民租种国家责任田有义务缴税,可激发责任感和荣誉感。此言一出,立即引发社会广泛争议。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各界又有何看法?
经济学家张婕建议恢复农业税,美其名曰“激发农民责任感和荣誉感”,甚至抛出“承包30亩芹菜年入200万”的荒谬言论,这无疑是对农民辛勤劳动的极大亵渎。
这种脱离农村实际的“精英思维”,与古代晋惠帝“何不食肉糜”的笑话有何异同?农民若真能轻松年入百万,为何农村青壮年仍纷纷外出打工?2024年仍有报道指出,农民养老金不足城镇职工的四分之一,这又是何原因?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张婕将农民与工人、商人类比,声称“权利与义务对等”。然而,工人缴纳个税的前提是享有社保、医保等城市福利,而农民至今仍面临“交过公粮却领不到养老金”的困境。商人缴纳营业税的同时享受市场基础设施和政策红利,而农民种田不仅要应对自然灾害,还要承受农药化肥价格飞涨的挤压。这种对比,显然是偷换概念。
张婕之流对农业税的歌颂,完全掩盖了历史的血腥。从东周“初税亩”到明清“一条鞭法”,农业税本质上是封建王朝榨取农民剩余价值的工具。新中国成立后,农民通过“工农业剪刀差”为工业化输血6000亿斤粮食,相当于每年无偿上缴总产量的20%-30%。
1990年代,农民甚至要承担教育附加、民兵训练费等27种税费,部分地区税费占比收入高达35%!所谓“交公粮的荣誉感”,实则是饥饿记忆的粉饰。有老农回忆:“粮站司磅员少称,也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正是对这段血泪史的纠偏。如今张婕想重启这一制度,莫非是要让农民重回“肩挑背磨交公粮”的苦日子?
张婕声称“农民租种国家田地必须交税”,这是对《土地管理法》的公然曲解。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农民承包的是本集体土地,何来“租种国家田地”一说?城市国有土地上的商品房无需每年缴税,凭什么农民种自己的地就要交“租金”?
农民至今仍是土地权利的“二等公民”。集体土地不能自由入市,征地补偿远低于市场价,而城市土地出让金却撑起了地方政府财政的大厦。若真的要“权利与义务对等”,是否应该先让农民享受土地增值收益呢?
有人鼓吹“农民比工人过得好”,这纯属无稽之谈。2025年数据显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37%。种粮补贴每亩仅百元左右,而种子、化肥成本连年上涨,一场旱涝就可能让全年投入打水漂。今年上半年北方好几个省份干旱,收成大幅减少,农民损失惨重。
反观所谓“年入200万种芹菜”的神话,全国芹菜种植面积不足蔬菜总面积的5%,且需面对市场波动和滞销风险,这种个案岂能代表全体农民?
更可悲的是,老一辈农民曾交公粮支援建设,如今却面临“养老金每月百余元”的窘境。而张婕等专家坐享高薪、高福利,竟有脸指责农民“不履行义务”?
当前农村已是“空心化”“老龄化”的重灾区。若恢复农业税,结果无非三种:
1. 土地抛荒加剧:本就微薄的种地收益再被征税,农民只能弃耕打工;
2. 粮食安全危机:我国粮食进口依存度已超20%,再逼农民弃种,谁来端牢饭碗?
3. 社会矛盾激化:历史上“税重伤民”的惨痛教训还少吗?
至于张婕所谓的“激发责任感”,不如问问:专家何时按收税比例考核责任感?企业何时因垄断利润被要求“荣誉纳税”?
从“剪刀差”到“农业税”,农民始终是沉默的奉献者。取消农业税是时代的进步,而张婕的提议,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对弱势群体的又一次剥削想象。若真要谈“义务”,请先自己来尝试体验下去交公粮的滋味。
农民不需要虚伪的“荣誉感”,他们要的是活下去的尊严!国家和政府已经给了农民应有的关爱,取消农业税就是其中之一。而现在如果还有人企图鼓吹恢复征收,那就和当年扎着辫子拥护复辟的张勋有何区别?
对于此事,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