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家长圈因一桩学生餐丑闻而炸开了锅。这次事件的导火索并非学区房涨价或作业负担过重,而是孩子们在学校食用的虾仁出现了严重质量问题——虾仁发臭,甚至有虫。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家长们的强烈不满和舆论的广泛关注。
涉事企业名为“绿捷”,听上去名字清新环保,业务也颇为“专一”,专门为上海多所学校提供学生餐。按理说,这样的企业应该将食品安全视为生命线,但绿捷公司却频频操作,令家长和舆论瞠目结舌。
据学生们反映,食用绿捷公司供应的虾仁后,普遍感到“一股怪味”,甚至有孩子亲眼看到虾中有虫。学校得知后迅速停用了该批次虾仁,绿捷公司也紧急撤回了问题产品。
然而,绿捷公司的解释却令人大跌眼镜:他们声称不是虾坏了,而是“虾肠子破了,泥沙漏出来”。这一解释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嘲讽,有网友调侃道:“虾活了这么多年,第一次听说自己肠子破了会散发腐臭味还长虫!”
更令人费解的是,官方调查结果显示——这批虾检测合格,没有腐败、变质、添加剂或沙门氏菌,肉眼也无杂质。那么,孩子们闻到的臭味、看到的虫子,难道是集体幻觉?
调查还揭示了一个关键事实:绿捷公司总经理张国华确实指示下属“统一口径”,将问题归咎于泥沙,并火速销毁了这批虾仁。目前,张国华已被警方控制。
问题随之而来:既然虾“清清白白”,绿捷公司为何急于销毁?还统一话术?这一系列操作,更像是“毁灭证据”而非“澄清误会”。
更令人震惊的是,绿捷公司的张国华还有一个妹妹叫张美华。两人不仅是兄妹,还是生意上的搭档。他们共同投资了多家公司,其中一家名为“上海品测”的公司尤为引人注目。
品测公司不仅是上海多家学校的校服、饮用水检测机构,甚至还承担了市监局的食品抽查任务。这意味着,哥哥张国华负责给学校送饭,妹妹张美华则负责检查饭是否干净。这种“裁判员兼运动员”的模式,让孩子们的午餐安全完全掌握在了一家“家庭作坊”式企业的手中。
巧合的是,这次出事的虾仁是否经过了品测公司的检测?通报中并未提及。但调查组委托的水产品检测服务商,正是品测公司。这种自查自检的模式,让人不禁对检测结果的公正性产生质疑。
绿捷公司的“神操作”远不止于此。它曾与另一家名为“捷飨”的餐饮公司共同出现在长宁区学校食堂的招标名单上。而“捷飨”的实际控制人与绿捷公司的股东是生意伙伴。这种“围标”行为,在招标圈中屡见不鲜,表面竞争激烈,实则暗藏分赃之嫌。
绿捷公司的背景也颇为复杂。其母公司曾被新希望以12亿收购。招股书显示,2017年绿捷公司从每个学生十几块的餐费中硬是抠出了1330万美元的利润。收购后,新希望的毛利率也随之飙升。这不禁让人质疑,孩子们吃的到底是饭还是“金饭碗”?
张国华本人的履历也颇为“传奇”。他出身于供销社,曾搞过饮料厂,现在不做生产,专做“房东”。甚至闵行区组织部的党建中心办公地都是他家公司“单一来源”供应的。这种“单一来源”的待遇,比米其林餐厅还要硬气。
最让人心酸的是,现在上海家长最大的愿望竟然是希望孩子能吃上西贝的预制菜。西贝作为餐馆,其食品安全标准竟然比学校食堂更让人放心。这不仅仅是进步或倒退的问题,更是对校园食品安全现状的深刻反思。
绿捷公司事后仅发表了两行字的道歉:“很抱歉,会改进。”这种简洁的道歉方式,让人不禁联想到某位“超级巨星”的经典语录——“我的很大,你忍一下。”
现在,家长们最想说的可能是:“你的虾很臭,我们忍不了了。”校园食品安全不是生意,而是底线。企业可以赚取利润,但不能从孩子的嘴里抠;可以搞关系,但不能将检测权、供应权、监管权全攥在一家人手里。
这次虾仁事件,表面上看是“个别企业作妖”,背后却是监管缺位、利益勾连、问责滞后的典型缩影。教育部曾表示“任务依旧艰巨”,这话不假。但艰巨的不是查处问题,而是——敢不敢动真格,能不能斩断那些看不见的手。否则,下次孩子们吃到的,可能就不只是“泥沙”,而是彻底凉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