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超级女声》20年:草根狂欢背后的社会镜像与文化变迁

时间:2025-09-25 12:15:32 来源:界面新闻 作者:界面新闻

记者 | 易安 编辑 | 姜妍

今年夏天,当李宇春在《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第二季(以下简称《脱友2》)的舞台上,回望2005年《超级女声》(以下简称《超女》)出道历程时,无数观众的记忆被拉回那个全民狂欢的夏天。这场以“平民选秀”为内核的娱乐实验,不仅创造了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更在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引发关于勇气、真实与文化变迁的深层讨论。

李宇春脱口秀讲述超女经历

01 荒诞与真实:草根舞台的集体记忆

脱口秀演员邱月在节目中分享的《超女》海选故事,意外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2005年那个夏天,14岁的她与朋友手持写着“想唱就唱”的纸条闯入海选现场,用一段包含20多首歌曲的串烧和一套军体拳完成了人生首次舞台表演。这种充满荒诞感的勇气,在今天被观众形容为“脚趾抠出三室一厅”的尴尬,却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特有的真实与自信。

当年海选现场的生态远比想象中丰富:有人抱着宠物参赛,有人将歌词抄在芹菜梗上,甚至有人现场连接按键手机播放伴奏。这些未经雕琢的“本色出演”,与如今高度专业化的选秀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总编剧梁海源感慨:“那时候的人非常简单,意气风发,想做就去做。”这种集体性的勇敢,在学者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看来,或许正是“个人与自己想象的浪漫纠葛”的具象化呈现。

邱月脱口秀回忆超女海选

02 打破专业壁垒:平民选秀的本土化革命

在《超女》之前,中国职业艺人培养通道长期被“青歌赛”等专业赛事垄断。这些由权威机构主导的竞赛,将大多数普通人拒之门外。2005年,电视媒体市场化转型与互联网普及的双重背景下,《超女》借鉴《美国偶像》模式,将“平民性”推向极致。

节目制作人夏青将海选定位为“万人卡拉OK”,15万名4岁至80岁的参赛者中,纯粹娱乐和锻炼自我的占比超过80%。与欧美节目精剪海选片段不同,《超女》采用“轰炸式”播出策略,每天2-4小时连续播放原始素材。这种设计不仅培养了观众观看习惯,更让形形色色的普通人影像得以留存。短信投票环节的引入,则将“明星制造权”真正交到观众手中,创造出“全民公投”的参与感。

2005年超女比赛现场

03 美国梦的本土移植:草根逆袭的文化密码

《超女》的成功被评论者视为“美国梦”的中国实践。其灵感来源《美国偶像》自2002年开播以来,便通过“个人奋斗-获得成功”的叙事模式,成为电视真人秀的典范。这种模式与詹姆斯·亚当斯在《美国史诗》中定义的“机会平等”理念高度契合——不论出身,仅凭能力与成就即可获得向上流动的机会。

在中国语境下,《超女》的突破性在于:它不仅提供多样化的成功路径,更通过鼓励个性张扬,解构了长期主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李宇春以352万票夺冠,打破了专业评审主导的审美体系;粉丝对其中性形象的认同,则意外实现了“审美平权”。这种草根崛起现象,与同时期博客、论坛中芙蓉姐姐、“杀马特”群体的走红形成呼应,共同宣告着“人人都有机会被看见”的时代来临。

美国偶像第四季选手合影

04 从造梦到解嘲:草根叙事的现实转向

当邱月20年后站在脱口秀舞台,用自嘲解构曾经的“明星梦”时,草根叙事已完成从浪漫造梦到现实凝视的转变。如今的“人人都能讲五分钟”与当年的“想唱就唱”形成有趣对照:选手自称社畜、大专学历,甚至自揭婚姻伤疤,通过幽默修复生命创伤。

这种转变折射出社会心态的变迁。文化研究学者戴锦华曾指出,《超女》的成功恰逢社会结构性松动期——经济增长、城镇化加速与大学扩招,为个体向上流动创造了空间。而当下脱口秀的流行,则对应着更复杂的社会现实:当“草根逆袭”的神话逐渐褪色,人们转而通过共情普通人的脆弱与窘迫,在舞台上下共同实现对生活的“缝缝补补”。

2005年超女选手合影

参考资料:

  • 唐浩主编,《大话超女:对一个娱乐神话的解析》,北京出版社,2005年
  • 夏青,《从开始到现在 不为人知的“超级女声”》,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
  • 吕琪,《规训、动员与实验:美国电视真人秀社会功能探析》,2023年
  • James Poniewozik, The End of ‘American Idol,’ TV’s Last Cultural Big Tent, New York Times, 201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