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清晨六点的静安区还笼罩在薄雾中,李豆家的厨房已亮起灯光。这位初二学生的母亲正将熬煮好的咖喱牛肉装进保温杯,动作轻柔却迅速——这所中学明令禁止自带餐食,她必须赶在孩子出门前完成这场'秘密行动'。类似场景正在上海多个家庭上演,家长们用保温杯、牛奶盒等工具构建起一条隐秘的'补给线',只为让孩子吃上放心饭。
在闵行区,赵南摸索出独特的'保鲜术':前夜将保温杯冷冻结冰,次日清晨灌入新鲜牛奶。这个从实践中总结的窍门,既能让饮品在盛夏保持清凉,又能避免暴露内容物。'别人看不出里面装的是什么',她边将杯子塞进女儿书包边解释。这种谨慎源于学校对自带食物的零容忍态度,除非持有医院证明,否则任何外带食品都将被没收。
黄浦区某高中的钱小熙则发展出'零食共享网络'。当学校提供的油焖茄子无人问津时,她和同学会互相传递辣条、坚果等'违禁品'。'有男生带泡面被老师撞见,只要不乱扔包装纸,老师通常睁只眼闭只眼',这位高一学生透露。这种默契的宽容,折射出师生双方对餐食质量的无奈妥协。
2024年入冬后,李晨逸加入带饭大军。她每天清晨为就读静安区初中的儿子准备蛋炒饭或红烧肉,装入特制保温容器。但这场'地下行动'仅维持月余便告破:某日儿子同学在教室大快朵颐可乐鸡翅,被巡查老师逮个正着。'带饭党'们不仅遭受训斥,更被迫公开检讨。这位母亲至今记得,当儿子抱着空饭盒回家时,眼里闪烁的委屈与不甘。
图丨上海某中学高三学生午餐实拍
这场持续多年的'餐食攻防战',始于上海中小学全面推行的集中供餐制度。尽管教育部门规定每餐13-17元的收费标准,但质量监控的缺失导致问题频发。2025年9月,绿捷实业供应的虾仁炒蛋被曝发臭,该公司虽紧急下架211所学校的相关产品,却试图以'虾肠外溢'搪塞。这起事件彻底点燃家长怒火,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大量校园餐'黑历史':合成鸡腿、淀粉肉丸、不明毛发等投诉触目惊心。
赵南的觉醒始于女儿今年的异常表现。这个三年级学生连续多日放学后直奔包子铺,追问之下才道出实情:学校午餐的肉丸有怪味,但老师要求必须吃完一半才能倒掉。'她把米饭压得实实的,把肉末藏在饭里',这位注重饮食质量的母亲发现,女儿已无师自通地掌握'视觉减量法'。更令她震惊的是,学校提供的汉堡坯、鸡排等食物,明显带有预制菜特征。
李豆的抗争则始于2021年。当时上小学六年级的儿子拒绝食用午餐,'颜色恐怖的红烧肉'和'有怪味的鱼排'成为孩子餐桌上的禁忌。当儿子试图通过校长信箱投诉时,班主任以'农民伯伯辛苦'为由劝阻。这种道德绑架式的回应,让许多孩子选择沉默。直到2022年成为少代会代表,张宇才在公开场合发声:'饭菜太油腻,有些根本没法吃'。然而校领导'挑食'的定性,让这个少年在全场注视中窘迫地坐下。
图丨浦东新区某学校午餐供应现场
家长们的抗争路径充满无奈。李晨逸曾联系老师、通过家委会反馈,但零星的声音难以撼动既定体系。钱小熙对学校的餐饮调查问卷嗤之以鼻:'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可填了也没用'。这种集体无力感,在2018年中芯学校霉变食材事件、江西万安营养餐中毒事件中不断重演,暴露出校园餐饮监管的深层漏洞。
2025年9月的舆论风暴,为改革带来转机。教育部副部长王嘉毅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承认,尽管开展专项整治,但校园食品安全仍需压实责任。上海三部门联合调查显示,绿捷实业实际控制人张某某因隐瞒问题被立案,涉事产品覆盖全市211所学校。这起事件与中芯学校、万安营养餐等旧案形成呼应,凸显出供应商垄断导致的质量失控。
家长们的诉求正在发生变化。李豆不再满足于'偷偷带饭',她呼吁提升餐食质量或开放带饭权利;钱小熙提出建立食材溯源系统、增设餐饮窗口等具体建议;张宇则表示:'哪怕贵点,只要用好供应商就行'。这些朴素的要求,指向一个核心诉求:让校园餐回归'安全''营养'的本质。
当赵南为申请带饭证明奔走医院时,当李晨逸准备拨打12345热线时,当钱小熙组织同学整理意见时,这场持续多年的'餐食保卫战'正催生出新的可能。或许不久的将来,上海的孩子们不再需要保温杯里的'秘密补给',而能在阳光下享用真正放心的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