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犹太新年之际发表强硬言论,宣称新一年的目标不仅是要彻底消灭哈马斯,还计划对伊朗采取行动。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加沙地区的战火已持续一年多,数十万平民流离失所,人道主义危机日益严重。然而,以色列并未表现出停手的意愿,反而将目标转向了伊朗,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极具冒险性。
分析人士指出,内塔尼亚胡的决策背后有其战略考量。哈马斯在军事上已难以构成重大威胁,且被国际社会贴上了“恐怖组织”的标签。在美国的庇护下,以色列对国际社会的停火呼吁置若罔闻。因此,以色列决定乘胜追击,将矛头对准被视为幕后支持者的伊朗。
伊朗在以色列的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以色列认为,哈马斯、黎巴嫩真主党以及叙利亚武装背后均有伊朗的支持。只要伊朗这个“轴心”存在,以色列周边的安全威胁就难以根除。
然而,对伊朗采取行动并非易事。伊朗是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的大国,军事实力在中东地区名列前茅。一旦开战,将可能引发整个地区的动荡。
以色列面临多重挑战。首先,美国的态度至关重要。尽管美国对伊朗持强硬立场,但真正下场参战的可能性极低。因为一旦开战,美军在中东的基地和波斯湾的石油通道将面临伊朗导弹的威胁。因此,以色列必须获得美国的“准战证”,但美国国内经济问题重重,是否愿意为以色列冒险尚存疑问。
其次,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应也不容忽视。沙特与伊朗和解后,阿拉伯国家正在加强团结。以色列对加沙的持续轰炸和空袭卡塔尔等行为已激怒阿拉伯世界。埃及甚至将以色列称为“敌人”,并提出构建“阿拉伯版北约”的构想。在此背景下,以色列对伊朗采取行动可能引发第六次中东战争。
此外,以色列国内也面临压力。旷日持久的战争使以色列经济不堪重负,民众反战情绪日益高涨。内塔尼亚胡不断将矛头对外,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在外交战场上,以色列已遭遇重大挫折。9月22日前后,全球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数量已达157个,超过联合国会员国的四分之三。更令以色列扎心的是,法国、比利时、加拿大、澳大利亚甚至英国等过去相对“中立”或偏向以色列的西方国家也加入了承认巴勒斯坦的行列。
面对这种局面,以色列的反应并非反思或妥协,而是更加疯狂的叫嚣。内塔尼亚胡直接对这157个国家“宣战”,并表示将与特朗普讨论此事。他还重申,绝不允许建立巴勒斯坦国,并要加快在约旦河西岸建设犹太人定居点。
以色列极右翼部长们更是火上浇油。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叫嚣要“彻底吞并约旦河西岸”,国家安全部长本-格维尔则提议“解散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这些言论被视为近乎自杀式的强硬。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立场显得尤为清晰和坚定。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加沙属于巴勒斯坦,是巴勒斯坦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强调必须立即停火止战,缓解人道危机,并坚持“巴人治巴”的原则,拒绝任何破坏“两国方案”的行为。中国还指出,暴力换不来安全,武力也打不出和平。
对比中美两国的表态,高下立判。美国仍在无条件地偏袒以色列,而中国的立场更符合国际社会的主流愿望,也更能赢得广大阿拉伯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与支持。
现在的以色列就像一个赌红了眼的赌徒。在军事上,它暂时还能占到上风,但它面对的是一个正在快速变化的、对其越来越不利的国际大环境。它想打伊朗,却要看美国的脸色,要顾及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反弹。它想彻底抹杀巴勒斯坦建国的可能,却发现全世界超过157个国家已经站在了它的对立面。
内塔尼亚胡或许认为,只要表现得足够强硬,就能吓退所有人。但历史无数次证明,一个国家如果选择与全世界为敌,最终只会孤立自己,耗尽自己。
在这个关键的历史当口,中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呼声汇成了一句话:停火,和谈,给巴勒斯坦人一个建国的权利,给这片土地一个公正的未来。这不仅仅是同情弱者,更是一种对国际法和人类良知的坚守。
让巴勒斯坦人的建国权利从一个被反复交易的筹码变成一个不可动摇的现实,才是阻止加沙悲剧重演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