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著名经济学家
来源:中国企业家俱乐部,摘编自周其仁教授新作《寻路集:在全球网络中寻找合适节点》(中信出版社)
当全球供应链重构遭遇国内经济转型,企业与地区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周其仁教授在新作《寻路集》中明确指出:突围的核心路径在于更高水平的开放互动。本文精选书中70条核心观点,从全球化本质到企业生存法则,为读者提供系统性思考框架。
求学本质是培养"问题意识"。周其仁强调,知识积累的关键不在于记忆答案,而在于提出优质问题的能力。正如1950年图灵提出的"机器能思考吗?"这一元问题,虽未给出完整答案,却启发了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浪潮。
市场机制同样遵循问题导向。价格协调生产、实现交易的过程,需要支付寻价、谈判、履约等成本。这种成本结构揭示了市场效率的本质:通过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贸易战与科技战的实质是双重博弈:国别政府层面的政策博弈,与企业消费者层面的市场博弈。历史表明,长期有利于市场互动的政策,最终将惠及所有参与方。战后全球格局显示,小国往往成为开放先行者,通过参与全球分工释放廉价要素优势。
当代全球化呈现"通而不平"的特征:全球比较优势得到发挥,但利益分配不均引发摩擦。先进经济体与追赶经济体的角色持续转换,跨国公司虽获全球流动红利,却面临就业结构变化的挑战。周其仁指出,中国需要完成三大突围:改革突围降低体制成本、开放突围应对经贸战、创新突围培育独到优势。
内需结构中,投资与消费存在动态平衡关系。投资本质是"延迟消费以获取未来更多消费",但需要消费能力消化前期投资。法治环境对此至关重要:一方面约束并保障市场自由,另一方面提供稳定预期,降低创新风险。
城乡土地问题凸显制度性矛盾。农民宅基地流转限制与社保水平不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周其仁建议,需通过地方性改革试验积累经验,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破解经济持续增长的结构性障碍。
重启经济的关键在于恢复高频次互动。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家庭,财富创造都依赖于与他人的深度往来。当代全球化的本质特征,是专业分工的精度与互动频率同步提升。只有通过持续互动,企业才能形成独特竞争力,地区才能构建复杂分工体系。
城市能级取决于服务辐射能力。上海、深圳等中心城市的成功经验表明,"加密在前、辐射在后"的战略能有效提升影响力。周其仁特别指出,中国企业应培养"长腿"能力,以更高水平开放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市场机制应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则专注于提供公共产品。
客户导向需要深化至心智结构层面。企业家不仅要以本地、本国消费者为中心,更要建立全球视野。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在于独到性,而独到性的培育依赖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度理解。最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