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赖清德‘绝不投降’言论与韩国瑜访日:台海统一路径渐明晰

时间:2025-09-26 22:44:26 来源:历史有些冷 作者:历史有些冷

近期,台海局势因赖清德与韩国瑜的系列动作而再度成为焦点。前有赖清德抛出所谓“决不投降”的激进言论,后有韩国瑜窜访日本,这些举动不仅暴露了岛内某些政客的胆大妄为,更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大陆加快统一的步伐。

9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在所谓的“全社会防卫韧性国际论坛”上,以异常激动的语气宣称,若大陆发起统一行动,台湾将“绝不投降”。他还刻意以“三军统帅”自居,强调“任何投降消息都是假讯息”,试图以此提振支持率。



紧随其后,9月25日,国民党籍台立法机构负责人韩国瑜率团抵达东京,开启为期五天的“交流访问”。此行特别安排与日本自民党资深议员会谈,国民党“立委”林沛祥随后向媒体强调,这显示了国民党与日本之间的“深厚历史渊源”。然而,此举也被岛内舆论视为国民党在2026年地方选举前的一次“外交得分尝试”。

据台媒披露,赖清德演讲前,民进党内部曾评估“需要强硬表态以提振支持率”。而更具深意的是,9月12日,日本外务省官员在非正式场合表示,日方对台政策“保持连续性”,但同时宣布将扩大与台湾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合作。这种各方势力的联动与博弈,使得9月的台海局势呈现出新的复杂态势。



赖清德的激烈言辞,若放在五年前或许还会引发某些讨论,但在2025年的今天,更多透露出的是“台独”势力的战略焦虑。一个被岛内媒体忽视的细节是,这场论坛的参会人数较三年前同期下降了40%,且不再有欧美国家现任官员出席。这种国际关注度的消退,与赖清德提高音量的表演形成了讽刺性的反差。

从军事层面看,赖清德的“血战”宣言缺乏现实基础。2025年8月台防务部门提交的报告显示,台军主要作战部队满编率已降至65%的历史低点,F-16V战机妥善率长期徘徊在55%左右。而大陆军方日前公布的“海上联合维权巡航”视频中,首次展示了无人机与电磁干扰系统的协同作战画面。军事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非对称压制”战术的核心不在于瞬间摧毁,而在于通过持续性的系统瘫痪,让对手失去长期抵抗能力。



这或许暗示,大陆对台战略正从传统的登陆作战思维,转向更注重控制关键节点的新型统一模式。经济层面的变化则更为明显。2025年上半年,台湾地区对大陆出口依存度不降反升,特别是台积电在南京厂的第三期扩建计划于9月初获批,预计将新增5000个就业岗位。



当台湾的基层渔民、果农和科技精英都在用脚投票时,赖清德的政治口号就显得格外苍白。这种现实可能促使大陆调整策略:通过深化两岸经济融合,同时保持军事压力,逐步消解“台独”的社会基础。而韩国瑜的日本之行,表面是延续国民党传统的“亲日路线”,实则暴露出蓝营在统独议题上的战略困境。

与蔡英文高调窜美不同,韩国瑜此行刻意保持低调,日方接待规格也控制在“非官方”层面。值得注意的是,会谈内容集中在农产品进口、观光旅游等经济议题,避谈安全合作。这种“经济热、政治冷”的模式,反映了日本在中美博弈中既想获利又不愿过度卷入的矛盾心态。



相比4月对蔡英文窜美的强烈反制,大陆此次仅由国台办发言人表示“希望恪守一中原则”,同时宣布扩大台湾菠萝、释迦等农产品进口。这种“精准区别对待”可能蕴含更深意图:通过政策杠杆引导台湾政治势力向“促统”方向移动。有迹象显示,大陆正酝酿推出“两岸融合示范区”新政策,对承认“九二共识”的县市给予更多经济优惠。

2025年9月的民调显示,20-29岁年轻人中,有64%认为“经济发展重于意识形态对抗”,这个比例较三年前上升22个百分点。当新一代台湾人更关心就业机会、房价物价时,政客的“抗中保台”牌效力正在衰减。特别是在高雄、台中等传统绿营票仓,近期出现了多场要求“开放两岸观光”的民间请愿活动。



美国的态度也微妙变化。9月8日,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在智库会议上表示,美方“不鼓励任何单方面改变现状的行为”,但同时强调“不支持台独”。这种表述与此前相比,明显降低了对抗性。分析认为,美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东局势牵制下,对台海问题的投入限度正在收紧。

东盟国家的态度则更为明确。印尼外交部长在9月11日的东盟峰会上表示,各国希望保持台海稳定,并特别提到“两岸经济融合符合地区利益”。新加坡学者更直接指出,东盟不会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但普遍期待两岸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分歧。这种区域氛围,对企图借助外部势力的“台独”势力构成无形压力。



大陆社会对台议题的共识也在强化。多家大陆智库9月发布的报告显示,78%的受访者支持“采取多样化手段推进统一”,其中“经济文化融合”与“精准打击‘台独’分子”并列为最受期待的选项。这种民意基础,为大陆推出更灵活的对台政策提供了空间。



赖清德和韩国瑜,前者是“台独”路线走进死胡同的缩影,后者则是台湾政治势力在历史转折点的迷茫写照。这些政治表演固然喧嚣,但真正决定方向的,是两岸经济融合的深度、是台湾青年的选择、是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普遍认同。大陆方面将继续对“台独”分裂行径保持高压,对民间交流合作大开绿灯。或许不久的将来,当人们回首时会发现,今朝之事不是台海危机的导火索,而是统一方式明朗化的前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