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持续深化改革,在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近日发布专题报告,通过系列数据可视化图表,系统呈现了民生保障领域的创新成果。本文结合权威信息,为您解读这项关系14亿人福祉的民生工程。
数据显示,“十四五”前三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4100万人,超额完成阶段性目标。通过实施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0%以上,农民工就业稳定性显著增强。新型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逐步完善,全国已有23个省份出台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政策。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6亿人,覆盖率超过95%。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顺利实施,基金调剂规模累计超过5000亿元。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落地,开户人数突破4000万。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4亿人和3亿人,创历史新高。
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新增技能人才超过25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提升至32%。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建设1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职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31个省份建立职业资格与职称对应关系,打破人才评价“天花板”。
全国电子劳动合同覆盖率超过60%,建成3000余个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根治欠薪专项行动累计为劳动者追回工资报酬280亿元,欠薪案件动态清零机制基本形成。新就业形态劳动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平台企业劳动规则指引覆盖85%以上头部企业。
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累计提供服务12亿人次,全国人社政务服务平台实现142项服务“一网通办”。电子社保卡签发量突破10亿张,提供就业创业、社保查询等40项高频服务。31个省份建成省级集中的人社信息系统,业务办理平均时限压缩60%以上。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指出:“‘十四五’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制度全覆盖向人员全覆盖转变,从传统管理向智慧治理转变。这些变革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策划:令伟家
统筹:于卫亚、朱斯哲
文案:李依伦、郭兴
制作: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