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梳子姐
近期餐饮行业因预制菜话题持续发酵,而西贝莜面村的一则营销事件却将企业决策能力推上风口浪尖。这家曾获罗永浩关注的连锁品牌,因一篇《7岁的毛毛:我以为自己再也吃不到西贝了》的公众号推文引发轩然大波,最终不得不删除文章,但暴露出的企业管理短板已成舆论焦点。
9月23日推文中,西贝以7岁儿童毛毛的视角讲述故事:孩子从2岁开始成为忠实顾客,因近期新闻被母亲禁止光顾后哭闹不止,最终母亲妥协带其到店,孩子进门便抱住店长大腿痛哭。这种刻意煽情的营销手法非但未获共情,反而引发"利用儿童情感"的批评。
值得关注的是,该事件折射出西贝与华与华长达十年的品牌合作困境。据公开信息,这家为西贝提供咨询服务的公司累计收费超6000万元,却未能阻止企业接连出现"炫蠢式"决策。从预制菜争议到此次情感营销翻车,暴露出企业将草包公关奉为圭臬的管理漏洞。
西贝事件并非孤例。9月26日朋友圈热传的《也谈良知——也谈育英中学事件》一文,在赞颂罗永浩"大气格局"后,突然转向为某中学体罚学生事件辩护。文章通过"抛开事实不谈"的话术,将校方拒绝家长调看监控、导致家长吞药等争议,偷换概念为"保护学生"的良知之举。
这种脱离事实的决策逻辑,在山西闻喜县城西小学的"家长陪餐制"中同样显现。该校要求在校就餐学生必须由父母(非祖辈)每日到校陪餐,承担打饭、照看午休等职责。当打工家长无法履责时,只能每日往返接送,极大增加家庭负担。校方"无生活老师"的解释,暴露出教育管理者推卸责任的思维定式。
2019年泰国孕妇坠崖案引发的跨国离婚诉讼,更凸显制度执行中的机械僵化。因泰国非《海牙送达公约》缔约国,导致诉讼文书无法送达,被告服刑期间无法开庭。按现行程序,原告需等到被告70岁出狱才能解决,这种罔顾人情的法律执行,印证了"僵化的从来不是法律,而是丧失人性的人"的论断。
从企业决策到教育管理,再到法律执行,近期集中暴露的社会事件揭示出某些机构存在的共性问题:脱离实际需求、违背基本常识、缺乏人性考量。当西贝们沉迷于情感营销的捷径,当学校用家长陪餐转嫁管理责任,当法律执行陷入教条主义,这些反智、反常识的决策,正在消耗社会信任的基础。
仁者爱人,唯有回归对人性的基本尊重,方能减少社会撕裂。企业决策当以消费者体验为先,教育管理需兼顾实际可行性,法律执行应保有人文温度——这或许才是破解当下诸多争议的关键所在。
-完-
笔不阿贵,文不奉承
yanbaoer2024
犀利观点同步发布于备用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