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俄罗斯坚定支持中国后,又一个国家公开表态力挺,并直接喊话:
“中欧班列不必再绕道波兰,完全可以从我国过境,运力将实现翻倍,运输过程也更加安全可靠。”
一条通道受阻,立刻就有两条新路线浮现,这正是中国在全球合作网络中强大影响力的生动体现!
不久前,波兰以所谓“安全威胁”为由,突然宣布关闭与白俄罗斯接壤的边境口岸。
此举导致大量中欧班列被迫滞留境外,原本稳定的中欧陆路物流链瞬间中断。
或许波兰当局以为这一举措能带来某种战略优势,但现实却将其推入了更深的困境。
曾经车水马龙的口岸骤然陷入沉寂,几乎所有跨境货运陷入停滞。当地民众甚至担忧,若长期封闭,大批从业人员将面临失业风险。
尽管波兰于9月23日宣布解除封锁,但中欧班列的实际通行直到9月25日才得以恢复。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出中欧班列运营中的结构性隐患:
对特定线路的高度依赖一旦遭遇地缘政治干扰,整个中欧供应链都将承受巨大压力。
虽然白俄罗斯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资源和能力上的限制,但对于滞留在其境内的列车与货物,仍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包括协调边境通关、调配临时仓储空间、加快手续办理等措施,有效缓解了物流压力。
中方始终充分理解白方的实际困难,从未因其执行能力不足而施加不合理要求。
然而对中国而言,这种因单一国家政策变动就可能导致全线瘫痪的局面绝不能放任不管。
毕竟,中欧班列是“一带一路”倡议下连接亚欧大陆的核心动脉之一。
仅仅一次波兰边境的封锁,就让成百上千列货运动脉停摆,足见当前运输体系的脆弱性。
不过中国早已未雨绸缪,积极布局多元替代方案:
9月22日,一艘满载集装箱的货轮从宁波港启航,穿越北极航道,最终驶向英国本土港口——这就是全新的中欧“北极快航”项目。
这意味着即使陆路被切断,中国依然可以通过高纬度海运维持对欧贸易畅通。
尽管25日铁路运输已恢复运行,但据波兰境内多家物流公司负责人估算:
即便全天候不间断运转,也需要七到十天才能消化此前积压的全部货物。
就连波兰前司法系统官员也对此举提出严厉批评。
此次行动给波兰带来的损失远不止短期经济下滑,更严重的是国际信誉的严重受损。
正当波兰仍在幻想借此提升议价权之际,哈萨克斯坦副总理茹曼加林果断发声。
他在接受彭博社专访时明确表示:
“我们正计划将‘中间走廊’的年货运量从目前的450万吨提升至1000万吨。”
不仅如此,哈萨克斯坦还正在推进一条全新铁路线的规划建设,旨在打造新的国际运输枢纽。
从地理区位来看,哈萨克斯坦在“中间走廊”中的战略地位极为突出:
相较于经由波兰的传统北线,这条路径显著缩短了中欧之间的货物运输周期。
更重要的是,该铁路项目对哈萨克斯坦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不仅能巩固其作为欧亚交通中枢的角色,还能通过物流枢纽建设扩大全球影响力。
对哈萨克斯坦来说,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国家战略升级。
尤为关键的是,中哈两国拥有远超波兰的政治互信基础。
作为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哈萨克斯坦长期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双边合作根基牢固、持续稳定。
因此,哈方提出的“运量翻倍”目标并非空洞口号,而是基于坚实合作框架与长期战略储备的具体部署。
相较之下,波兰采取的“设卡封路”策略,暴露出其应对危机的被动与短视,反映出一种急功近利的地缘算计。
哈萨克斯坦的积极作为揭示了一个清晰逻辑:
在全球物流格局加速重构的关键阶段,只有提供开放、高效且稳定的运输通道,才能赢得未来竞争主动权。
表面上看,这是波兰与哈萨克斯坦围绕“中欧班列中转主导权”的一场博弈。
实质上,它折射出中国在全球供应链重塑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的决策不仅影响中欧班列的路径优化方向,更将决定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建设路径。
波兰试图通过阻断班列来谋取利益,却不料为哈萨克斯坦创造了历史性机遇。
后者借此契机,正在中欧物流版图中崭露头角,成为不可忽视的新力量。
中欧班列的发展不会因个别国家的阻碍而停滞,反而会借助更多可靠通道实现更广覆盖。
未来的中欧物流体系必将走向多元化、多中心化,不再依赖单一通道,也不受制于某一节点。
信息来源:
观察者网—哈萨克斯坦副总理:不走俄罗斯,中国对欧从我们这儿过,运能将翻番
界面新闻—白俄罗斯确认白波边境重开,经波兰中欧班列放行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