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清华才女武亦姝现状揭秘:从诗词冠军到儿童文学创作者的成长之路

时间:2025-09-27 21:36:55 来源:千言娱乐记 作者:千言娱乐记

还记得在《中国诗词大会》上惊艳全国的"诗词仙女"武亦姝吗?这位16岁便凭借深厚诗词功底火遍大江南北的少女,如今以清华才女的身份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当她的现状曝光后,人们发现这位曾被董卿赞不绝口的才女,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成功的定义。

2017年春节期间,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中,以绝对优势战胜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彭敏,成为该节目开播以来最年轻的冠军。这个梳着古典发髻、笑容温婉的上海姑娘,不仅展现了惊人的诗词储备量,更在飞花令环节贡献了教科书级的表现——当因诗句重复陷入僵局时,她从容背出《诗经·豳风》中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瞬间扭转局势。



高考时,武亦姝以613分的优异成绩(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考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这个成绩换算成750分制可达720分以上,理综仅丢9分,彻底打破了"文科生偏科"的刻板印象。在清华期间,她选择"人文与社会"方向进行跨界学习,毕业论文《北宋儿童诗里的自然教育》答辩时,甚至带了一筐树叶到现场,让评委通过梧桐香气感受千年前的诗意。

面对爆红后的名利诱惑,武亦姝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清醒。当有公司开出三年三千万合同邀请她拍摄短视频,更有七位数广告费请她代言诗词类节目时,这位少女全部婉拒。"背诗是为了让自己安静,不是让人围观",她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随后解散粉丝群、将社交账号设为仅好友可见,高考前连夜从央视录制现场赶回上海,第二天照常六点早读备战月考,这种"流量来了也不飘"的定力令人钦佩。



武亦姝的卓越背后,是父母独特的"文化浸润"教育法。父亲作为律师,会在厨房切菜时按《木兰辞》节奏敲砧板;母亲作为教师,将《春江花月夜》拆解成九宫格,让孩子通过想象补全诗句。十二年如一日的"六点晨读"规矩,手机必须放在客厅,背完诗才能吃早饭的仪式感,让阅读成为自然习惯。当武亦姝初中数学考出78分时,父母没有责备,而是陪她整理出78本错题集;学习理科枯燥时,父亲将物理公式设计成"闯关游戏",把知识变成解密密码。

如今投身儿童文学创作的武亦姝,正在用专业力量填补行业空白。她的首部绘本《给孩子的二十首月亮》首印8000册未做宣传,却因北京某幼儿园引入课堂引发家长抢购,最终加印至第七次,销量突破30万册。主编的《给孩子的博物诗》被教育部列入推荐书单,版税一半捐给山区小学建图书角。在每年出版4万种童书、原创诗歌童书不足1%的市场环境下,她独创的"20字一页拼意境"阅读法,让低龄儿童也能轻松爱上诗词。



面对"清华毕业写绘本是大材小用"的质疑,武亦姝以"能让孩子把诗当玩具,比拿冠军难多了"回应。这种选择背后,是父母给予的充分尊重——当她表示想保研儿童文学时,父亲只问"能养活自己吗",得知她已有22万存款后便全力支持;搬到六环外40平米出租屋创作时,父母认为"贴近生活能找灵感",对外界"大材小用"的议论始终保持沉默。

武亦姝的故事为当代教育提供了珍贵启示:成功不是按照标准答案走最拥挤的精英道路,而是培养敢选自己路的胆量。从诗词大会冠军到出租屋创作者,从拒绝七位数广告到坚持原创绘本,这位清华才女用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是让孩子拥有选择人生的勇气,就像她写在绘本封底的话:"把月光装进孩子的口袋",这份浪漫与坚定,远比清华文凭更珍贵。



参考文献:
1.《武亦姝:宠辱不惊的“国民才女”》法治周末报 2019-9-29
2.《16 岁拿下冠军,让董卿赞不绝口,才女武亦姝清华毕业现状如何?》ZAKER 2025-6-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