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散步能自测血栓?医生提醒:出现这3个表现要警惕血栓风险

时间:2025-09-27 21:17:51 来源:男女那点事儿儿 作者:男女那点事儿儿



在心血管医生看来,血栓绝非偶然出现的'意外',而是身体长期代谢、血管状态及生活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感冒等急性病症不同,血栓往往悄然存在、缓慢发展,待到被发现时,常已造成严重后果。

特别是进入中老年后,血液循环减缓、血管弹性下降、血脂水平升高,血栓风险显著增加。中国卒中学会数据显示,脑卒中和心梗患者中,超70%存在血栓形成痕迹,许多人直至生命受威胁才意识到其存在。

医生反复强调,血栓的可怕不仅在于能引发脑梗、心梗、肺栓塞,更在于其常悄无声息,甚至可潜伏血管数年不被察觉。然而,身体早已发出信号,只是多数人选择忽视。



在众多信号中,'走路感觉'的变化最为易察觉。血液循环状态直接影响四肢供血,而散步这一简单运动,恰好能暴露血栓问题。

医生曾言:'一个人有无血栓,走两步便知。'此言虽显夸张,却蕴含充分医学依据。

血液中若形成血栓,血管通畅度下降,组织供氧能力受影响,这些细微变化最先在腿脚上体现。



首先,一个典型信号是走着走着腿'沉'如灌铅。许多人误以为是年龄增长、肌肉退化所致,实则不然。

下肢静脉是血液回流主要通道,血栓一旦形成,便如管道堵塞,血液回流受阻,下肢静脉压升高、组织水肿。轻者走几百米便腿发沉、脚发胀,重者久站便疼痛难忍。

研究显示,60岁以上人群若散步10分钟内出现明显'沉重感',约三分之一体内已存在静脉血栓。这种感觉通常持续存在,多发生在傍晚或长时间久坐后,是血液被堵的表现。



其次,另一个典型信号是'走一走就疼',且这种疼痛与肌肉酸痛不同。许多人描述为小腿胀痛、钝痛,甚至针刺样感觉,刚开始走最明显,休息几分钟缓解,继续走又出现。

此现象医学上称'间歇性跛行',通常提示动脉血管内存在血栓或斑块,导致血液不能顺利流向下肢。肌肉工作时对氧需求增加,而血液供应'跟不上',便产生疼痛信号。英国一项针对超5000名中老年人的调查显示,有此'走走疼、歇歇好'现象的人群中,近一半在影像学检查中被发现下肢动脉有明显狭窄甚至血栓形成。

此信号关键,因它不仅可能意味着腿部血管问题,还可能提示冠状动脉和颈动脉存在同样风险。即,若腿走路时'喊疼',心脑血管可能已在危险边缘。



第三种表现更为隐蔽,也易被忽略,即走路时脚和腿易'发凉'或'发麻'。许多人误以为是天冷、血液循环不好或缺钙所致,实则往往是血液供应不足的直接体现。

血管内有血栓或严重狭窄时,血液输送到末梢速度下降,组织缺血便带来'凉'和'麻'的感觉。特别是室内温度不低、别人都感觉正常时,自己却总觉得脚像冰块一样,这种异常不能忽视。

更值得注意的是,发麻往往在晚上或长时间坐着后更明显,因静脉回流进一步受限。美国心脏协会研究指出,腿脚发凉或麻木的老年人中,约45%体内血管存在不同程度血栓性病变,而这些人往往之前并无明显症状。



这三种'走路时的异常'实则是身体给出的最早、最直观的提醒,出现得早,危害却大。可惜的是,许多人把它们当成'老了'的表现,或简单归因于'运动少''天气冷''走太久',从而错过最佳干预时机。

事实上,血栓早期完全有机会逆转,只要在它还没完全堵塞血管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就能避免严重后果。一旦血栓脱落进入血液循环,便可能进入大脑引发脑梗,进入心脏造成心肌梗死,甚至堵塞肺动脉导致猝死。



总之,血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它悄悄存在时人们却毫无察觉。散步看似小事,却是最简单、最经济、也最可靠的自我检测方式。

若走路过程中出现腿沉、走几步就疼、脚发凉发麻等情况,便不应再拖着不管,而应尽快到医院做彩超或D-二聚体等相关检查,排查血栓风险。

同时,还要从生活习惯上入手,如避免久坐不动,每天保证一定活动量,保持血液流动性;控制血脂和血糖,防止血管硬化;多喝水、少熬夜,降低血液黏度。



身体的许多'预警'都藏在日常小细节里,而散步正是其中最易被忽视的'体检'。一条看似简单的腿,可能正默默透露着血管的真实状态。不要等到脑梗、心梗发生才追悔莫及,那时一切已太晚。

总而言之,每一次散步都是身体和血管的一次'对话',它在用最朴素的方式告诉人们:血液的路,是不是还通畅无阻。懂得倾听这些信号,可能就是延长寿命、远离血栓的第一步。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血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梁翠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急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及血栓风险指数的诊断价值,临床检验杂志,2024-09-2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