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渐暗,安徽某地发生了一起令人心惊的意外:一名男子在家门口散步时,意外目睹五步蛇与竹叶青的激烈争斗。出于好奇,他试图靠近观察,不料两条毒蛇突然调转方向,同时发动攻击,分别咬中其腿部。短短数分钟内,他的腿部迅速肿胀,冷汗直冒,情况危急。
幸运的是,由于两条毒蛇在争斗中已消耗了部分毒液,男子经过十余天的紧急救治后脱离生命危险。这起看似荒诞的事件,实则发生在去年9月19日,再次提醒我们:对自然的好奇心,有时可能付出惨痛代价。
混合毒液:双重危险的临床挑战
同时被两种剧毒蛇咬伤,属于罕见但高危的临床情况。中国疾控中心《毒蛇咬伤诊疗规范》明确指出,混合毒液会叠加毒素种类,作用机制复杂,可能引发出血、凝血障碍、神经损伤等多重病理反应,治疗难度大幅增加。
五步蛇:出血毒素的“致命猎手”
学名尖吻蝮的五步蛇,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地区,其毒液以出血毒素为主,可破坏血管内皮,导致广泛出血、凝血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肾衰竭或休克。民间“被咬走五步必死”的说法虽夸张,却反映了其毒性之烈。
竹叶青:神经与细胞毒素的“敏捷刺客”
学名福建竹叶青蛇的竹叶青,通体翠绿、尾带红色,常隐匿于灌木丛中。其毒液含神经毒素和细胞毒素,可造成剧烈疼痛、局部坏死,甚至影响呼吸系统。傍晚至夜间是其活动高峰期,攻击性较强。
攻击差异:伏击与突袭的致命组合
五步蛇为伏击型猎手,出击迅猛且咬住不放;竹叶青则灵活敏捷,常连续攻击。争斗时,两者的领地意识和防御本能被激发至极点,若有人靠近,极易被误判为威胁目标。
巧合还是必然?活动时间的错位碰撞
五步蛇多在晨昏活动,竹叶青则偏好夜间,二者本难相遇。此次争斗发生在山脚农田的茂密植被中,夏季高温潮湿促使蛇类活跃,日落后气温下降更增加了其外出觅食或争夺领地的概率。
蛇类感知:热感应与地面震动的“无声警报”
蛇类无耳,依赖地面震动和热感应识别环境。人类靠近时,蛇可能直到最后一刻才察觉,出于自保本能直接反击。其攻击速度极快,五步蛇攻击距离可达体长一半,竹叶青则能在树枝间迅速突袭。
防范措施:高发区域的“生存指南”
在蛇类活跃区域行走,需穿长裤、高帮鞋,手持棍棒探路。避免徒手翻动石块、朽木,或伸入洞穴缝隙。黄昏、清晨及雨后是蛇类活动高峰期,尤其需提高警惕。
遇蛇应对:保持距离的“黄金法则”
无论是否认得蛇种,均应保持至少两米距离,缓慢后退。切勿捕捉、驱赶或拍照,2022年湖南游客因靠近眼镜蛇拍照被咬致截肢的案例便是警示。给蛇留出逃生通道,是避免冲突的最佳方式。
急救“四字诀”:冷静、制动、标记、就医
被咬后,切勿采用“割伤口吸毒”“烧灼”等民间偏方,这些操作会加重损伤、增加感染风险。正确做法为:控制情绪、避免活动,用夹板固定肢体并低于心脏水平,标记肿胀边缘,尽快前往有抗蛇毒血清的医院。
血清现状:基层医疗的“资源短板”
我国批准使用的抗蛇毒血清包括抗蝮蛇、抗五步蛇、抗银环蛇、抗眼镜蛇四种。但因生产成本高、储存条件严苛,基层医院常备不足。近年来,国家正推进区域性蛇伤救治中心建设,以提升应急能力。
预防胜于救治:了解蛇性的“生命课”
全国每年报告毒蛇咬伤病例超3万例,致残率约5%。五步蛇与竹叶青虽非保护动物,但在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总进山者无需恐惧,只需保持距离、掌握知识,即可将风险降至最低。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