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退休后妻子要求AA制,我同意了,春节家宴时她却傻了:连菜都没有

时间:2025-09-27 22:26:09 来源:磊子讲史 作者:磊子讲史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爸,你疯了吗?!" 陈雅婷震惊地看着陈建华。

除夕夜,雪花纷飞,本该是一家团圆的温馨时刻。

但陈建华竟然当着全家人的面,一件一件的算着李秀芳花了他多少钱。

李秀芳歇斯底里地哭喊着,眼中满含泪水和愤怒,"陈建华,你为什么要这样对我!"

客厅里的其他人都愣住了。

儿子陈志明刚放下手里的春联,女婿和儿媳妇也停下了手中的活,所有人都不明白这温馨的除夕夜怎么突然变成了这样。

而陈建华只是苦笑着摇头,缓缓拿出一个档案袋。

当他将档案袋打开的那一刻,里面的内容让在场的每个人都倒吸了一口冷气...



三个月前。

当陈建华从工程公司办完退休手续回到家时,他以为自己即将迎来人生中最轻松的阶段。

六十五岁的他工作了整整四十年。

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技术员一步步成长为高级工程师,为公司设计了无数个项目,也为这个家庭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撑。

那天下午,当他最后一次走出公司大门时,手里拿着沉甸甸的退休证书和一束同事们送的鲜花。

"老陈,以后就可以享清福了。"

同事们在送别宴会上这样祝福他,"终于可以和老伴儿过过二人世界了。"

"是啊,终于可以陪陪家人了。"

陈建华当时笑着回应,心里想着退休后要和妻子一起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要弥补这些年因为工作忙碌而错过的温馨时光。

但回到家后,陈建华却发现,退休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

妻子李秀芳比他早退休两年,这两年来她一直在家里忙碌着各种事情——学习广场舞、参加老年大学、和邻居们聊天扯闲。

每天早上六点,她就会起床去公园跳广场舞,回来后在家里练习新学的舞步。

下午则去老年大学学习书法和绘画,晚上和邻居们聊天到很晚才回家。



她看起来过得很充实,甚至比上班时还要忙。

但陈建华总觉得她看自己的眼神有些奇怪,有一种说不出的疏离感。

"秀芳,要不我们出去旅游吧?"

退休后的第一个周末,陈建华提议道,"我退休了,时间多了,我们可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旅游?"

李秀芳头也不抬地整理着她的舞蹈服装,"旅游要花很多钱的,我们这个年纪了,在家待着就挺好的。"

"钱的事情不用担心,我有退休金,还有一些积蓄。"

"你的钱你自己留着吧,我不想花你的钱。" 李秀芳的语气很淡漠,仿佛在和一个陌生人说话。

这句话让陈建华心里一凉。

四十年的夫妻,什么时候变成了"你的钱"、"我的钱"?

接下来的几天,陈建华试图融入妻子的退休生活。

他跟着她去公园,但发现自己完全插不上话。

李秀芳和她的舞友们聊的都是家长里短,谁家的儿媳妇不孝顺,谁家的老头子不听话,谁家的钱被儿女拿走了等等。

"建华也退休了,以后就轻松了。" 有邻居这样说。

"轻松什么轻松," 一个叫王大妈的邻居撇撇嘴,"男人退休了就是累赘,天天在家里碍手碍脚的。"

"就是,我们女人还好,可以有自己的生活。男人就不行了,天天围着我们转。"

"秀芳,你可要想开点,别让老陈把你拴死了。女人到了这个年纪,更要有自己的独立性。"



陈建华听着这些话,心里很不舒服。

但他看李秀芳的表情,似乎很认同这些观点。

"建华,我们谈谈吧。"

一个月后的某个晚上,李秀芳突然严肃地对他说。

那天是个周五的晚上,陈建华刚看完新闻联播,正准备和妻子一起看会儿电视,李秀芳却关掉了电视,坐在他对面。

"谈什么?" 陈建华放下手里的报纸,有些疑惑。

他注意到妻子的表情很严肃,甚至有些紧张。

"关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安排。" 李秀芳在他对面坐下,神情前所未有的认真,"我觉得,我们应该实行AA制。"

"AA制?"

陈建华以为自己听错了,"秀芳,我们都老夫老妻了,还搞什么AA制?"

他想起年轻时看过的一些电视剧,里面的年轻情侣会实行AA制。

但那是年轻人,他们都六十多岁了,还搞什么AA制?

"正因为我们老夫老妻了,才更需要AA制。"

李秀芳的语气很坚定,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些年来,家里的开销一直都是你在管,但现在我们都退休了,我觉得应该各管各的钱,各花各的钱。"

陈建华看着妻子,试图从她的表情中找到一些开玩笑的迹象,但没有。

李秀芳的眼神很认真,甚至有些冷漠,完全不像是在开玩笑。

"你是不是在外面听了什么不好的话?"

陈建华试探性地问,"还是觉得我在钱上面对你不够好?"

他想起了那些邻居的话,心里有了一些猜测。

这些年来,他从来没有在钱的问题上为难过妻子,相反,只要是她想买的东西,他都会毫不犹豫地掏钱。

"没有。"

李秀芳摇头,"我只是觉得,人到了这个年纪,应该有自己的独立性。钱的事情各管各的,这样谁都不欠谁的,也不会有矛盾。"

"可是秀芳,我们是夫妻,夫妻之间哪有什么欠不欠的?"

陈建华的声音有些急切,"这四十年来,我们什么时候因为钱的问题吵过架?"

"就是因为是夫妻,才更应该算清楚。"

李秀芳站起身,"建华,我已经想得很清楚了。从明天开始,家里的所有开销我们一人一半。买菜的钱、水电费、煤气费、物业费,包括给儿子女儿的钱,都要平摊。"

"那我们的存款呢?"

"各管各的,你的还是你的,我的还是我的。"

陈建华看着妻子的背影,心里涌起一阵说不出的感觉。

他们结婚四十年了,从来没有在钱的问题上红过脸,为什么现在突然要搞AA制?

而且李秀芳的态度这么坚决,好像早就计划好了一样。

"你是不是早就想这样做了?" 陈建华问道。

"也不是早就想,就是觉得我们应该改变一下生活方式。"

李秀芳的语气有些不自然,"王大妈说得对,女人要有经济独立性,不能什么都依赖男人。"

果然是王大妈!陈建华心里有些愤怒,但更多的是失望。

四十年的夫妻,竟然被一个外人的几句话就改变了想法。

但让所有人意外的是,陈建华竟然爽快地答应了。

"好,你说AA制就AA制。"



第二天早上,陈建华对李秀芳说,语气很平静,甚至有些冷淡,"不过既然要AA,我们就要彻底一点。"

"什么意思?"

李秀芳有些意外,她本来以为陈建华会反对或者生气。

"以后所有的开销都要记账,包括今天买了什么菜花了多少钱,用了多少电多少水,甚至连卫生纸用了几卷都要记清楚。"

陈建华的语气很平静,但李秀芳能听出其中的冷意,"既然要AA,就要公平透明,一分钱都不能差。"

李秀芳当时还觉得陈建华是在赌气,但很快她就发现,丈夫是认真的。

从那天开始,陈建华真的开始严格执行AA制。

他专门买了一个厚厚的记账本,封面是深蓝色的,看起来很正式。

每天晚上,他都会戴上老花镜,详细记录当天的所有开销,然后用计算器仔细计算每个人应该承担的份额,精确到分。

"秀芳,今天买菜花了45块,大白菜8块,萝卜6块,肉15块,鸡蛋10块,豆腐6块。按照AA制,你应该出22.5块。"

"电费单来了,一共126块,其中照明用电估计60块,冰箱空调用电66块。你出63块。"

"物业费280块,垃圾处理费20块,总共300块,你出150块。"

一开始,李秀芳还觉得这样很新鲜,甚至有些暗自得意。

她觉得自己终于摆脱了在经济上依赖丈夫的感觉,有了独立的尊严。

每次拿出钱的时候,她都有一种当家做主的感觉。

"看,我也能管好自己的钱。" 她在心里想着。

但很快,她就发现了问题。

首先是日常开销比她想象的要多得多。

以前这些钱都是陈建华默默承担的,她从来没有仔细计算过。

现在每天都要出钱,而且还要精确到分,她的退休工资很快就开始紧张起来。

她的退休金每月只有3200元,而按照AA制,她每个月需要承担的费用就接近2000元。

这还不包括她自己的个人开销,比如买衣服、化妆品、给娘家的钱等等。

更让她不舒服的是陈建华的态度变化。

以前不管买什么东西,陈建华从来不会多问,总是很爽快地掏钱。

但现在他变得斤斤计较起来,每一分钱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秀芳,你今天买的这个面膜28块,这是你的个人用品,不能算在公共开销里,应该你自己承担。"

"你昨天给你妈买的补品168块,那是你妈妈,应该你自己出钱,不能算在我们的共同开销里。"

"这个进口水果太贵了,一斤32块,比普通苹果贵了20多块。如果你想吃可以,但是要你自己承担超出普通水果的那部分费用。"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李秀芳心里都很不舒服。

这还是那个对她体贴入微的丈夫吗?

以前陈建华看到她喜欢什么东西,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下来,从来不问价格。

现在却变得这么计较,连几块钱的水果都要算得这么清楚。

更奇怪的是,陈建华的生活开始变得异常节俭。

他不再买以前喜欢的好茶叶,以前他每个月要花200多块买茶叶,现在改成了20块一斤的粗茶。

他不再买名牌的衣服,连一件100多块的T恤都舍不得买。

甚至连平时爱喝的小酒都戒了,以前他每周都要喝点小酒,现在家里的酒柜空空如也。

"建华,你这是怎么了?以前你不是挺喜欢那个牌子的茶叶吗?" 有一天,李秀芳忍不住问道。

"没怎么啊,只是觉得既然要AA制,就应该节约一点。"

陈建华回答得很平淡,"反正现在各花各的钱,我也没必要花那么多。好茶叶是好,但是贵啊,我一个月的茶叶钱都能抵你半个月的菜钱了。"

这句话让李秀芳心里很不舒服,但她又说不出哪里不对。

从道理上讲,陈建华说得没错,既然是AA制,每个人都应该控制自己的开销。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里的氛围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以前他们会一起看电视,陈建华总是陪着她看她喜欢的电视剧,即使是那些他不太感兴趣的家庭剧。

他们会一起散步,每天晚饭后都会在小区里走几圈,聊聊天,看看风景。

他们会一起聊天,聊工作,聊孩子,聊生活中的各种事情。

但现在陈建华总是一个人待在书房里,要么看书,要么摆弄他的收音机。

他买了一台新的短波收音机,每天晚上都会听各种电台,有时候听到很晚。

李秀芳试图找他聊天,但陈建华的回应总是很简短,没有以前那种热情了。

"建华,我们出去走走吧?今天天气不错。"

"你去吧,我有点累,想在家里休息一下。"

"要不我们看会儿电视?今晚有个不错的电视剧。"

"你看吧,我想看会儿书。有本关于机械设计的书挺有意思的。"

"要不我们聊聊天?"

"聊什么?没什么好聊的。"

渐渐地,他们开始像两个合租的室友一样生活。

各买各的东西,各做各的饭,各睡各的觉。

陈建华甚至建议他们分房睡,说这样互相不打扰,睡眠质量会更好。

李秀芳开始后悔提出AA制这个建议了。

她原本以为这样会让两个人的关系更加平等,让她在这个家里有更多的话语权。

但现在看来,她得到的不是平等,而是冷漠。

她想起了和陈建华刚结婚的时候,那时候他们什么都没有,住在一间不到20平米的小房子里,但是两个人每天都很开心。



那时候也没有什么钱,但从来不会因为钱的问题产生隔阂。

"那时候多好啊," 她在心里想着,"虽然穷,但是心是在一起的。"

但她又不好意思主动提出取消AA制,因为这毕竟是她自己提出来的。

而且她在邻居们面前夸过海口,说自己要做一个经济独立的现代女性,现在如果反悔,会很没面子。

就这样,他们僵持着过了两个多月。

这两个月里,家里的氛围越来越冷淡,夫妻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

临近春节的时候,儿子陈志明和女儿陈雅婷都要回家过年。

按照往年的惯例,李秀芳会提前半个月就开始准备年货,到市场上买最好的肉,最新鲜的菜,包饺子,炖肉,蒸馒头,忙得不亦乐乎。

陈建华也会帮忙,开车带她去批发市场买东西,搬搬抬抬,两个人一起为孩子们的回家做准备。

那是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光。

但今年,她发现自己遇到了问题。

"建华,年货的钱怎么算?" 腊月二十,她问陈建华。

"按照AA制的原则,一人一半。"

陈建华头也不抬地说,他正在看一本机械方面的专业书籍。

"可是年货很多,要买的东西也很贵...我估算了一下,至少要花三四千块钱。"

"那就买便宜一点的,或者买少一点。"

陈建华的语气依然很平淡,"反正是AA制,你觉得贵就少买点。我们两个老人,也吃不了多少。"

李秀芳一下子愣住了。

以前过年,不管花多少钱买年货,陈建华从来不会皱一下眉头。

有一年她花了五千多块钱买年货,陈建华不但没有抱怨,还夸她买得好,说孩子们回来就应该让他们吃好的。

今年怎么变成这样了?

而且按照AA制,她需要承担一半的费用,这对她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更让她震惊的还在后面。

陈建华不仅在年货的事情上不肯通融,甚至连她想给娘家寄点年货都要求按AA制分摊。

"秀芳,你要给你弟弟家寄年货,那是你的家事,应该你自己承担费用。"

"可是以前你都是..."

"以前是以前,现在是现在。既然实行了AA制,就要严格执行。"

陈建华合上书,看着她,"你弟弟是你的弟弟,不是我的弟弟。按照AA制的原则,这应该算你的个人开支。"



这番话让李秀芳彻底寒了心。

她想起了这些年来,陈建华为她的家庭付出的一切。

她的父母生病时,陈建华二话不说就掏钱;她弟弟结婚、买房、创业,陈建华也都慷慨解囊。

从来没有分过什么你的家人、我的家人。

现在却因为一个AA制,连给娘家寄点年货都要分得这么清楚。

她开始意识到,这个AA制可能是她这辈子做过的最错误的决定。

除夕夜的上午,李秀芳正在厨房准备年夜饭的食材,突然听到客厅里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

那是家具移动的声音,吱嘎吱嘎的,听起来很刺耳。

她探头一看,发现陈建华正在搬动餐桌,脸上满是汗水。

"建华,你在干什么?" 她放下手里的菜刀,走出厨房问道。

"搬桌子。"

陈建华头也不回地说,继续用力推着那张八人餐桌,"今晚年夜饭,我们分桌吃。"

"分桌吃?什么意思?"

李秀芳感到一阵不详的预感。

"既然是AA制,那年夜饭也应该AA。"

陈建华停下手中的活,转身看着她,眼神中有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坚决,"你做你的菜,我做我的菜,你花你的钱,我花我的钱。各吃各的,这样才公平。"

李秀芳感到一阵眩晕,她扶着厨房门框才没有倒下:"建华,今天是除夕夜,孩子们都要回来,你不能这样..."

"怎么不能?"

陈建华的眼神很平静,但李秀芳从中看到了一种她从未见过的冷漠,"秀芳,你既然要AA制,就要贯彻到底。年夜饭也是花钱的,为什么不能AA?"

李秀芳想要反驳,但突然发现自己无话可说。

从逻辑上讲,陈建华说得没错,既然所有的开销都要AA,为什么年夜饭就例外呢?

但从情感上讲,这太荒唐了。

年夜饭是一家人团圆的象征,怎么能分桌吃?

"建华,我们商量一下好吗?年夜饭就算了,我们还是一起吃吧。" 她试图妥协。

"不行,既然是原则,就要坚持。"

陈建华继续搬桌子,"你不是说要经济独立吗?这就是经济独立的结果。"

就在这时,陈建华走向书房,从里面搬出了一个大纸箱。

那个纸箱看起来很重,他费了很大力气才搬到客厅。

"这是什么?" 李秀芳问道,心里的不安越来越强烈。

"你自己看看。" 陈建华把纸箱放在茶几上,然后打开了盖子。

李秀芳凑过去一看,整个人都愣住了。

纸箱里装着各种各样的收据、银行转账记录、收条,密密麻麻地码得整整齐齐,按照年份分类装在不同的文件袋里。

她随手拿起一个文件袋。

打开一看,里面全是各种收据和记录,每一张都用透明胶带仔细保护着,有些已经发黄了,但字迹依然清晰。

"建华,这些是..." 她的声音在颤抖。

"这些,是我这四十年来为你和你的家庭花的每一分钱的凭证。"

陈建华的声音很平静,但李秀芳能听出其中的冷意,"每一张收据,每一笔转账,我都保存着。"

她颤抖着手拿起一张收据,上面写着:"为李秀芳父亲医院费垫付8000元,1985年3月15日。"

那是她父亲第一次住院,当时家里拿不出钱,是陈建华二话不说就拿出了当时对他们来说是巨款的8000元。

再拿起一张:"为李秀芳弟弟结婚礼金3000元,1987年6月8日。"

她想起了弟弟结婚的那天,陈建华包了一个大红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3000元在那个年代算是非常厚重的礼金了。

还有一张:"李秀芳母亲住院费12000元,1990年12月20日。"

那是她母亲做手术的费用,当时她哭着求陈建华帮忙,他连夜去银行取了钱。

一张又一张,每一张都清清楚楚地记录着日期、金额、用途。甚至连给她买的一件200元的衣服,他都保留着收据。

"你...你为什么要记录这些?" 李秀芳的声音在颤抖,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



"因为我想知道,我这辈子到底为这个家花了多少钱。" 陈建华从纸箱里拿出一个厚厚的账本,"四十年了,我把每一笔账都记得清清楚楚。"

他翻开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开销,按照年份和类别分类,字迹工整,一丝不苟。

"你看,这是1985年的记录,为你家庭支出18000元。"

"这是1990年的记录,为你家庭支出25000元。"

"这是1995年的记录,为你家庭支出32000元。"

李秀芳看着这些数字,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她意识到事情远比她想象的复杂,陈建华显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有计划、有准备的。

"建华,你这是什么意思?" 她的声音几乎是在颤抖中说出来的。

"没什么意思,既然你要AA制,那我们就把这四十年的账算清楚。" 陈建华从茶几抽屉里拿出一个计算器,"你看看,到底是你欠我的多,还是我欠你的多。"

他开始按计算器,每按一个数字都很用力,发出清脆的声音。李秀芳站在一旁,看着这个和她生活了四十年的男人,突然觉得他变得如此陌生。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汽车引擎声,是孩子们回来了。

李秀芳慌忙想要收拾这些收据,但陈建华阻止了她。

"不用收拾,让孩子们也看看。"

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她从未见过的光芒,那是一种决绝,一种要把事情彻底说清楚的决心,"让他们知道知道,这些年到底是谁在养这个家。"

"建华,求你了,孩子们马上就要进来了..." 李秀芳几乎是在哀求。

"正好,有些事情,是该让他们知道了。" 陈建华的语气没有丝毫松动的迹象。

门铃响了,那是孩子们回家的铃声,以前这个声音总是让李秀芳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幸福,但今天她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

她颤抖着去开门,心里祈祷着这只是一场噩梦,但当她看到陈建华又从书房里拿出一个更大的档案袋时,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那个档案袋厚得像一本字典,上面贴着标签,写着"四十年家庭支出汇总"。

她突然明白了,为什么陈建华这么爽快地同意了AA制,原来他早就在等这一天了。

"爸妈,我们回来了!"

陈志明和陈雅婷推门而入,身后跟着儿媳妇张晓敏和女婿王大力,还有他们的孩子。

他们一进客厅,就看到了令人震惊的场面:茶几上散落着无数张收据和纸条,像雪花一样铺了一桌子。

李秀芳脸色苍白地站在一旁,双手颤抖。

陈建华则坐在沙发上,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档案袋,脸色严肃。

"爸,妈,这是怎么回事?"

陈雅婷敏锐地察觉到了气氛的不对劲,她放下手里的礼品,走向父母。

"孩子们,来得正好。" 陈建华放下档案袋,站起身来,"坐下吧,有些事情该让你们知道了。"

"什么事情?" 陈志明看着茶几上的那些收据,心里有了不好的预感。

他走近一看,发现那些都是各种支出的凭证,有医院的收据,有银行的转账记录,还有各种收条。

儿媳妇张晓敏也凑过来看,她拿起一张收据,读道:"为李秀芳弟弟买房首付款200000元...爸,这是什么意思?"

"关于你们妈妈提出的AA制。"

陈建华的语气很平静,但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寒意,"既然她要算账,那我们就把账算清楚。"

他从档案袋里拿出一份厚厚的清单,那份清单装订得很正式,封面上写着"陈建华家庭支出明细表(1983-2023)"。

"志明,你看看这个。"

他把清单递给儿子。

陈志明接过清单,翻开第一页,标题写着:"四十年家庭支出明细表"。

下面密密麻麻地列着各种开销,每一项都有详细的日期、金额和说明:

"1985年3月,为李秀芳父亲医院费8000元。"

"1987年6月,为李秀芳弟弟结婚礼金3000元。"

"1990年12月,李秀芳母亲住院费12000元。"

"1993年8月,送李秀芳出国进修费用25000元。"

"1995年10月,为李秀芳弟弟创业资金30000元。"

"1998年10月,为李秀芳弟弟创业追加投资50000元。"

"2002年5月,李秀芳父亲再次住院15000元。"

"2005年3月,李秀芳父亲丧葬费18000元。"

陈志明越看脸色越沉重,他翻到最后一页,看到了总数:"四十年来为李秀芳家庭支出总计:1,247,000元。"

"一百二十四万七千元..." 他的声音在颤抖。

陈雅婷凑过去一起看,当看到这个数字时,她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这...这么多?"

"是的,四十年来,我为你妈妈的家庭支出了124万7千块钱。"

陈建华指着那个数字,语气平静得可怕,"平均每年超过3万块,这还不包括日常的生活开销,不包括我为你们兄妹俩的教育和成长花的钱。"

客厅里陷入死一般的寂静。

张晓敏捂着嘴,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王大力也震惊地看着这些数字,作为女婿,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爸,这些都是真的吗?" 陈雅婷的声音有些颤抖,她看着那些分门别类的收据。

"每一笔都有凭证。" 陈建华指了指茶几上的那些收据,"四十年来,我把每一张收据都保存着,每一笔转账都有银行记录。你们可以一张一张地核对。"

"爸,那你为什么现在要拿出来?为什么要算这些账?"

陈志明问道,他开始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了。

"因为这个。"

当众人看清楚陈建华从档案袋里掏出的东西时,所有人都震惊的愣在了原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