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晚间,备受瞩目的电视剧《阵地》在央视一套两集首播,同时腾讯视频、爱奇艺、咪咕视频也同步播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这部由钱林森编剧、高希希执导的电视剧,汇聚了冯绍峰、李晨、徐璐、王丽坤、王劲松、张博等多位实力派演员,堪称编剧导演的王炸阵容。从目前央一播出的两集剧情来看,《阵地》已经展现出了高品质年度大剧的气象,它通过电视剧画面影像故事的方式,为观众正面阐释了文化抗战的三重意义,收视率更是全平台领跑。
在以往的影视剧作品中,文化抗战的主题往往被边缘化,很少被单独拿出来作为一部影视剧的核心内容。而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虽然对文化抗战有所介绍,但终究不够系统与具体。因此,对于非中文系、历史系科班出身的观众来说,“文化抗战”的内容相对陌生。在这种情况下,编剧钱林森、导演高希希携手打造的《阵地》这部作品,不仅具备影视题材和内容上的开拓价值,更有着历史和文化真实的再现价值。
我们通常认为,“文化抗战”就是通过文化的方式宣传抗日。然而,在《阵地》这部电视剧中,展示出来的“文化抗战”内容远不止于此。正如剧作中毛泽东同志所言,武装抗战和文化抗战是两支大军,缺一不可。那么,基于《阵地》已经播出的这两集内容,我们来分析一下“文化抗战的三重意义”。
第一重意义: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
电视剧《阵地》中,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亡我之心不死,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于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同志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为全民族抗战指明方向。卢沟桥事变后,日寇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则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如何团结?如何凝聚?《阵地》给出了答案。
周恩来同志在李克农与安娥陪同下,在上海秘密会见夏衍,宣布要在上海创办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纸——《救亡日报》,并任命刚从日本归国的郭沫若为社长,夏衍为总编辑。这份报纸上,不仅有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巨匠名流的文章,还有任素宁这样的进步青年学生的文章。正是这些文章,在全民当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力,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全民抗战做出了贡献。
在《阵地》的剧情中,《救亡日报》在大学生当中广泛传阅,任素宁的文章让大家认识到,不把日寇赶出中国,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学生们纷纷捐款捐物,支援抗战,更有爱国青年直接上前线,参加南京保卫战,舍生取义,慷慨赴死。文化抗战,为武装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第二重意义:正面回击日寇侵华宣传,对抗投降主义言辞。
在电视剧《阵地》的第二集剧情中,日寇一面发动侵略南京的战争,一面开足宣传马力,声称自己是为了拯救苦难的中国,给落后的中国带去和平和繁荣。任素宁的父亲听完这段广播后,怒摔收音机,大呼“无耻”!
文化抗战的重要性在此处可见一斑。日寇在武装侵华的同时,也开足了舆论宣传的马力,试图把自己打扮成先进文明来拯救落后文明的救世主。而我们文化抗战的重要任务,就是揭露日寇暴行,并且正面回击它们这种“无耻言论”。任素宁父母的惨死,以及她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正是对日寇侵华罪行的最好证明。在逃难途中,任素宁坚持记录苦难,同学问:“都这样了,你还在写什么?”她回答:“越是如此,越要记录。”这便是文化抗战的意义。
剧情中,邓颖超大姐愤怒地指出:“堂堂《南华日报》,竟然在头版头条上刊登了一个叫周福海的署名文章,无外乎就是为汪精卫贩卖所谓的和平投降论罢了!”夏衍先生、郭沫若同志的《救亡日报》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起来的所有文化巨匠们,要对抗的,就是这种“和平投降论”的言辞。
摆事实、讲道理、有的放矢,回击日寇侵华宣传,对抗投降主义言辞,理之所在,便是胜利之所在。
第三重意义:以中华文化不亡之决绝,与日寇打持久战。
在电视剧《阵地》的已播剧情中,有一处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化建设的桥段。这种建设进程,很可能被日寇的大举侵华而中断。同时,剧情中郭沫若等人也在对话中谈到了日寇灭亡中华文化的布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文化不亡、中国不亡。日寇全面侵华,不仅仅是侵略我们的土地,更是试图用日本文化换血中华文明、亡掉我们的文化,最终实现它们真正侵略与霸占的目的。
文化抗战的最终意义正在此处:以中华文化不亡之决绝,与日寇打持久战。看着日寇侵略了大半个中国,武汉不保。夏衍、郭沫若来见周恩来。周恩来同志拿出了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论持久战》,嘱托《救亡日报》刊登。在枪炮的战场上,我们与日寇的战争是持久的;在文化阵地上,我们与日寇的战争更是持久的。
中华文化为何不会亡?中华文化又如何实现不会亡?这便是文化抗战阵地上的先烈们曾经努力回答的问题。编剧钱林森、导演高希希通过《阵地》这部文化抗战剧,最终回答的也是中华文化“为何与如何”不会亡的问题。因此,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有高品质年度大剧的气象,值得每一位观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