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注意了,从14亿人消费不振,到大基建被叫停,再到外贸受阻又面临美国加征关税的大背景下,我们的经济三驾马车已经开始减速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平时买日用品的时候,感觉反而更便宜了。超市天天在打折,平台满减活动一波接着一波,但你家的房子却挂了几个月都无人问津。手里的股票账户,也是半天都不见动静,甚至连涨工资都不敢指望。更怪的是,哪怕你已经有了一份工作,心里面还是不安稳,总觉得保住现在的工作就不错了。
这些零碎的体感,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趋势:我们正在走向一个隐蔽但危险的方向,通缩正在悄然逼近。这是一个让人说不上来但心里发毛的问题,它就很像下雨前,天空会给我们带来压抑感,但是你丝毫感受不到风的存在。
根据央行的数据,截止今年7月,全国人民存款增加了18.4万亿元。表面上看,这是一件好事,大家有钱存了。但换个角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家都选择把钱锁进银行,而不是拿出来消费,这才是通缩的开始。你不花钱,我不挣钱,钱就越来越值钱,结果就是整个社会的现金流开始停滞。
也许你会觉得降价是好事,一个商品今天100元,明天90元,后天80元,谁不开心呢?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假如你是商家、卖家、企业呢?你压了库存,付了房租,发了工资,结果什么都卖不出去,只能不停打折清仓,最后赔本赚吆喝。而你作为一个打工人,你的工资自然就成了第一个被缩减的开支。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你花出去的钱,正是别人挣进来的工资。如果大家都不消费,钱就不流动了。到最后,别说什么理财升值,可能连饭都没人做了。
我有一个做制造业的客户,我们且叫他张总。去年年终的时候,他在老家看中了一套房子,本来打算贷款买下来自住,结果一犹豫,拖了两个月。这两个月,房价跌了3万块,他心里就想:“要不我再等等吧,说不定还能更便宜呢。”
结果到了年底一看,果不其然又降了。张总更不敢动了,他不是一个人在等,他的等待就是整个市场情绪的缩影。
而开发商那边急得团团转,地价、人工、贷款利息每天都在烧钱,房子卖不掉,公司收入断流,怎么办?
那就只有裁员、降薪、砍项目、拖欠工程款,这是唯一能做的了。而张总不知道的是,他不买房,不仅开发商亏钱,连链条上的装修公司、水电工人、建材供应商、搬家公司、家电销售员都一起被“冻”住了。最后,他作为家具制造厂的老板,因为大家都不买房,家具也就滞销了,他只剩下降薪裁员了。
你看,拆开来看其实很清晰,被“冻”住的不只是房地产,而是一整个行业、一个区域、一个群体。等这个连锁反应持续下去,就会变成没人愿意买,没人敢卖,也没人请你上班了,最终没人能在这个链条上独善其身。
就像我家小区旁边开了8年的那家电器店,老板原来每天都是笑呵呵的,最近几次路过,门口都贴着“清仓处理”。他跟我说,一整年电视机只卖出去了不到10台,比不上3年前一个月的销量。
他说现在卖掉一台电视机,利润可能还赶不上送外卖。你能感觉到吗?这不是谁失败的问题,这是整个市场信心塌了一角。我们开始变得保守、小心、焦虑,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不换东西就不换东西。而商家也不再试图去创造新产品,而是想尽办法活下来、生存下来。
经济一旦陷入通缩,就像是一台发动机卡了壳,最难的不是修,而是重新启动。想解决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就是降息,让银行的利率变低,鼓励大家把钱取出来。但这不是说发个文件就能解决的事儿,它背后牵扯的是你我他的信心,是企业的运营策略,是全球经济的大背景和政府的调控周期,这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
通缩是安静的,它不像通常那样,今天报道房子涨价了,明天报道菜价飙升了,它甚至会带着一点虚假的稳定。但历史也告诉过我们,一旦通缩开始,它就像冬天的冷风,一旦吹进了你的骨头缝,就很难再让人暖回来了。而我们普通人往往是这场寒风中最容易、最早发抖的那批人。
可是你要知道,一旦市场上流通的钱变得稀少,光靠降息也很难起作用了。因为企业主不再愿意借钱去扩大生产,货都卖不出去,借钱只会赔本。而当失业率上升,收入变少,大家对于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就更加不敢轻易贷款消费,生怕还不上,陷入困境。降息确实存在,可是真正令人恐惧的地方在于,即使利率降低了,也没人心动。
上个世纪美国大萧条的时候,有一个经典故事:农场主眼看牛奶卖不动了,干脆就一桶一桶地倒掉,不肯降价甩卖。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今天卖10块钱,明天可能就只能卖5块,后天说不定就只剩2块了。在这样不断下滑的价格曲线里,谁也不敢先迈出那一步,反而更愿意减产、控货、观望,因为继续出货等于持续亏本,没有底线的跌价只会拖死企业,最终导致大量普通人失业。
而假如市场上的钱本来就不多,社会上又没人愿意贷款把这些货币释放出来,那央行就算印再多的钞票也无济于事。因为那些基础货币只有在银行通过放贷形式形成杠杆以后,才能真正流入社会当中。一旦企业不想贷,个人不敢贷,那些钱就永远停留在账面上,周转不起来。
所以说,治理通缩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政策或者手段,而是要扭转老百姓对于价格会一直下跌的集体认知,而这恰恰也是最难做到的事儿。因为一旦这种心理深深扎根以后,就会像洪水决堤,很难收回。只有等到物资的产量减少到和现有的货币量差不多的水平,市场才会慢慢恢复平衡。可是这个过程,注定伴随着裁员、失业、物价混乱,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动荡。
所以,通货紧缩的破坏力,要比通货膨胀的破坏力严重得多,这也是各国政府对通缩格外警惕的原因。而适度的通胀,反而是一种健康的状态,因为它会促使人们愿意提前消费、投资,推动社会的生产活力。
毕竟,你会知道,如果今天不花,明天可能要花得更多。这种看似焦虑的心理,反倒是让市场动了起来,带动了整个经济运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去理解并且珍惜愿意花钱的社会氛围,它不仅是个体选择,更是国家经济的润滑剂。
那么,究竟什么是通缩?为啥它会突然出现?它到底对我们的工作、财富甚至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简单做个总结:所谓的通缩,专业的说法叫做通货紧缩,它不只是价格下降那么简单,指的是钱的购买力在持续增强,而背后其实同时在发生这三件事:钱在市场上流动得越来越慢,贷款的需求几乎归零,整个社会的消费也在不断萎缩。概括一下就是:商品价格持续回落,劳动者收入不断下滑,信贷全面收紧。
从宏观角度来说,当CPI(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或者GDP平减指数连续为负的时候,就意味着经济正式进入了通缩。而此时,社会融资总量也在下跌,说明实体经济没有动力去融资扩张;货币乘数的回落,则说明市场上印出来的钱根本流不动,完全停滞。
而当你准备质问我,商品降价明明大家都在受益,只有我在唱反调的时候,殊不知,其实作为普通消费者,你才是通缩环境下最没有经济储备,也是最缺乏抗风险能力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