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天际线下,一场足以改变中东格局的峰会正在悄然上演。56个阿拉伯与伊斯兰国家的代表齐聚一堂,不仅以罕见的一致立场谴责了以色列对卡塔尔的空袭行动,更实质性地推进了“阿拉伯版北约”的构想。这场被西方媒体称为“中东觉醒”的集体行动,背后是美国中东战略信誉崩塌后的力量重组,也是地区国家对“安全自主”的迫切诉求。
以色列对多哈的空袭行动,无疑成为了这场团结运动的催化剂。当10余架以军战机突破卡塔尔防空网,不仅击中了哈马斯谈判代表团的驻地,更击碎了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安全承诺的最后幻想。卡塔尔首相在CNN的公开表态,标志着温和派阿拉伯国家立场的转变:从依赖美国保护伞,转向地区自主防御。这种转变在9月15日的峰会上达到了高潮——埃及提出的联合指挥系统方案,获得了40余个拥有正规军的国家响应,这些国家合计兵力超过400万,形成了足以威慑以色列的军事基础。
军事合作的框架已初具轮廓。海合会率先明确了“集体防御”原则,声明对任何成员国的侵略都将被视为对全体的攻击。这一北约式条款,为后续更广泛的军事同盟奠定了基础。更具突破性的是跨教派合作:伊朗宣布向卡塔尔提供导弹技术支援,沙特则开放防务展平台展示伊朗武器。这种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军事技术共享,彻底颠覆了美国精心设计的“教派制衡”战略。巴基斯坦作为有核国家的参与,更具象征意义。其提议的“联合特遣部队”构想,首次将伊斯兰世界的核威慑潜力纳入了地区安全架构。
以色列的军事冒险,正使其陷入前所未有的孤立。内塔尼亚胡政府或许希望通过“斩首行动”震慑哈马斯,却意外促成了中东版“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召开。更致命的是,美以同盟出现了裂痕。特朗普政府在空袭发生10分钟后才通知卡塔尔的事实,暴露了美国对盟友的“预警失灵”。而“不明智”的公开批评,则标志着美国对以政策的微妙转向。这种信任赤字正在产生连锁反应:卡塔尔已呼吁国际刑事法院起诉内塔尼亚胡,沙特暂停了与以色列的旅游直航协议,连阿联酋也撤回了对以贸易优惠政策。
美国的中东战略正遭遇系统性崩塌。作为在卡塔尔乌代德基地驻军1.3万人的“保护者”,美军在空袭期间的沉默,使其安全承诺沦为空谈。这种“不作为”产生的蝴蝶效应远超预期:海湾国家开始加速去美元化进程,埃及将美军部分后勤基地转为“联合指挥中心”,连摩洛哥都宣布重新评估与以色列的关系。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军事自主化趋势,伊朗与沙特的无人机联合生产线已投入运营,土耳其向阿拉伯国家出口的防空系统订单激增300%,这些都在削弱美国的军火霸权。
尽管峰会达成了空前共识,但联盟的实际效能仍存疑。卡塔尔与沙特2017年断交危机的阴影未散,也门胡塞武装与沙特的边境冲突尚未完全停火,这些历史矛盾可能成为联盟运作的隐形障碍。军事专家普遍认为,即便各项协议顺利实施,这支多国部队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形成有效战斗力。而以色列当前拥有的“箭-3”反导系统和核潜艇部队,仍能形成不对称优势。
内部决策机制的缺陷更显突出。根据埃及方案,联军指挥权由22个阿盟成员国轮值,这意味着军事行动可能受轮换国政治立场左右。巴基斯坦的核威慑承诺虽具震慑力,但如何将其纳入集体防御体系而不引发核扩散风险,仍是未解难题。欧盟对以色列的制裁虽表明国际社会态度转变,但拒绝直接支持军事联盟的立场,显示中东国家仍需独自应对美国可能的报复性制裁。
这场多哈峰会确实标志着中东地缘政治的转折点,但并非如某些报道所言的“历史性团结”。它更像是地区国家在安全危机下的应急联合,是对美国“离岸平衡”策略的被动反击。当峰会的激情褪去,宗教教派的深层矛盾、民族国家的利益分歧、外部势力的渗透干预,都将考验这个初生联盟的存续能力。中东是否真能迎来“自主安全”的新时代,或许不取决于军事联盟的规模,而在于能否建立超越教派分歧的持久信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