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内塔尼亚胡索要2800年古石,埃尔多安强硬回应引爆中东局势

时间:2025-09-28 10:31:45 来源:南权先生 作者:南权先生

一块刻有古老文字的石碑,既非黄金也非钻石,却意外成为中东外交舞台上的“风暴眼”。在联合国大会的聚光灯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开要求土耳其归还“西罗亚铭文”,称其为“犹太民族的历史铁证”;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则以强硬姿态回应,直言“有种你来抢”。这场看似因文物引发的争端,实则暗藏两国在历史叙事、地缘政治与民族认同上的深层博弈。


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发表讲话

石碑之争:历史铁证还是文化主权?

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上抛出重磅议题,要求土耳其归还西罗亚铭文。这块公元前8世纪的希伯来语石碑,1880年发现于耶路撒冷地下输水道,记载了希西家王时期修建水渠的历史,与《圣经·列王纪下》的记载高度吻合。内塔尼亚胡强调,石碑是犹太民族在圣城扎根的“铁证”,而以色列作为现代国家,有权收回这一“民族象征”。

然而,土耳其的态度截然不同。自1891年入藏伊斯坦布尔国家博物馆以来,西罗亚铭文一直被视为奥斯曼帝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土耳其政府认为,石碑发现时耶路撒冷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下,其归属具有合法性。埃尔多安更将石碑转移至秘密地点,并嘲讽以色列“若想夺取,尽管来试”,将文化争议升级为对国家主权的挑衅。


19世纪末发现的西罗亚铭文(资料图)

国际法灰色地带:殖民遗产的归属困境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国际法对殖民时期文物归属的模糊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被盗或非法出口文物的公约》,殖民时期通过合法途径征集的文物是否需要归还,并无强制条款。以色列以“民族象征”为由主张所有权,而土耳其则坚持“发现地合法性”,双方均援引历史与法律为自己辩护。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两国对耶路撒冷历史的主导权争夺。以色列通过考古挖掘强化“犹太归来”的叙事,将每一块石碑视为国家正当性的证明;而土耳其则以奥斯曼帝国继承者自居,试图通过掌控文物定义这片土地的过去。这种叙事冲突,使得石碑超越了文物本身,成为民族情感与国家意志的载体。


埃尔多安强硬回应以色列要求

地缘政治延伸:从能源争夺到代理人战争

石碑之争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两国长期对立关系的缩影。近年来,土耳其与以色列在能源、海上航道、叙利亚战场等多个议题上针锋相对。在东地中海,以色列联合希腊、埃及开发天然气田,试图绕过土耳其;而土耳其则与利比亚签署专属经济区协议,卡死以色列的能源通道。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控制权,更成为土耳其手中的经济“王牌”。

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两国立场截然对立。土耳其公开支持哈马斯,将其视为抵抗组织;而以色列则视哈马斯为恐怖势力,多次发动军事打击。2010年,土耳其人道船队试图向加沙运送援助,遭以军拦截造成人员伤亡,至今未能和解。这些“代理人战争”让两国关系跌至冰点,石碑争议不过是冰山一角。


东地中海天然气田开发加剧两国矛盾

北约框架下的尴尬:土耳其的平衡术

土耳其的强硬态度,也与其在北约中的特殊地位有关。作为北约成员国,土耳其需维持与美国的联盟关系;但作为中东大国,它又试图独立行事。近年来,美国对以色列的“真金白银”支持与对土耳其的安全承诺含糊其词形成鲜明对比,促使土耳其加强与俄罗斯、伊朗的协调,试图跳出西方主导的安全体系。

这种平衡术在石碑争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埃尔多安深知,直接对抗以色列可能引发美国不满,但通过文化主权争议,既能凝聚国内民族主义情绪,又能向西方展示独立姿态。石碑之争,因此成为土耳其外交策略的一枚棋子。


土耳其强调奥斯曼帝国正统地位

历史叙事之争:谁来定义中东的未来?

从表面看,石碑之争是文物归属问题;从实质看,它是两种历史叙事的碰撞。以色列通过考古强化“犹太归来”的神话,将每一块石碑视为国家建设的“盖章”;而土耳其则通过掌控文物,抵抗以色列的历史叙事,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伊斯兰文明的继承者。这种叙事之争,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谁将定义这片土地的未来。

国际社会对此类争议往往束手无策。教科文组织虽能调解,但无强制力;诉诸国际法院也难以推动,因为争议牵涉国家意志与民族情感。在零和博弈的框架下,石碑之争很难靠“说理”解决,而更可能成为两国长期对抗的又一个导火索。


西罗亚铭文争议折射中东秩序走向

一块石碑,承载着2800年的历史重量,却也成为点燃冲突的火种。在这个人人都想“讲故事”的时代,谁掌握话语权,谁就能书写未来。西罗亚铭文的命运,或许不仅关乎文物的去向,更折射出中东秩序的走向。当历史被当成武器,那些本该连接文明的遗产,反而成了切割现实的利刃。而和平,究竟还能不能在这些石头缝隙中找到出路?

资料来源:
埃尔多安:土耳其绝不向以色列交出西罗亚石碑2025年09月22日14:59环球时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