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打开手机站
随时逛,更方便!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星闻

《赴山海》高开低走:顶流独撑剧集的时代已终结

时间:2025-09-28 18:21:02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红星新闻

“扎实的剧本、真诚的创作态度,才是决定作品能够‘赴山海’,接住观众热情的关键。”

由《莲花楼》原班人马打造、成毅领衔主演的新武侠剧《赴山海》,近日迎来“超点”大结局。该剧在播出前备受期待,首播即掀起热潮,甚至被业内视为“新武侠爆款候选”。然而,随着剧情推进,该剧却因武打设计粗糙、侠义精神稀释、创新元素失效等问题,遭到网友广泛吐槽,口碑与热度双双下滑。


本以为《赴山海》能够延续《莲花楼》的口碑神话,但实际播出效果却令人大跌眼镜:演员阵容更强大了,剧集投资更庞大了,粉丝热情更高涨了,然而剧集本身却未能获得成功。这种反差,无疑给行业敲响了警钟。

武侠剧的核心在于将武艺、武力具象化,而武打戏则是其视觉呈现的关键。在《赴山海》中,尽管许多动作场面仍由演员亲自完成,但滥用慢镜头的手法却消解了武打的紧张感与张力,使得原本应有的江湖厮杀氛围变成了平淡无奇的“动作慢放教学”。更重要的是,“武”的更高境界在于为“人”服务,凸显人物性格与命运。《莲花楼》成功做到了这一点,而《赴山海》却未能把握住“以武显人”的内核。例如,在大结局时萧开雁与萧秋水的大战戏码中,忘情天书如何影响萧秋水功力的关键情节被一笔带过,仅留下一场潦草的“走过场式打斗”,令人失望。

“侠”是武侠剧的灵魂所在,侠客不仅是武力超群的斗士,更是道义的践行者。他们以弱者守护者的身份出现,通过“锄强扶弱”的行为满足人们对正义的渴望。然而,《赴山海》在改编温瑞安的《神州奇侠》时,却未能准确把握原著的精髓。小说的内核是“以残酷江湖衬侠义之重”,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残酷环境才让萧秋水宁折不屈、坚守道义的侠义精神更显珍贵。可惜,《赴山海》在改编过程中,一边照搬原著的江湖险恶设定,一边又用“穿书”的设定以离间效应消解这份残酷,使得原著里的“侠义”在剧中变成了“系统任务”,失去了原有的厚重感与感染力。


作为“新武侠”的代表,《莲花楼》通过“悬疑+武侠”的混搭、反套路的主角设定以及存在主义的内核,让武侠不再是“脱离现实的童话”,而是与当下观众的审美、心境产生了强烈共鸣。而《赴山海》则试图走“经典武侠+网文元素”的路线,在原著基础上加入“穿书”“系统”等设定,以游戏化叙事打造新武侠范式。然而,回过头来看,《赴山海》既未能展现出网文的“爽感”,也未能保留武侠的“厚重感”,最终沦为了“四不像”,令人扼腕。

《莲花楼》的成功是“以内容为王”的成功典范,好的剧作、好的表演让观众主动成为“自来水”,也让成毅一跃成为新晋顶流。然而,《赴山海》似乎遗忘了这个初心,过于依赖顶流效应和《莲花楼》的长尾效应,而忽视了剧集内容本身的质量。或许制作团队认为,有成毅这个新顶流加持,剧集内容哪怕稍微马虎一点也能扛起一部剧。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

顶流确实为《赴山海》带来了初始关注度,让剧集“高开”。但能否“高开高走”,则取决于故事是否扎实、人物是否立体、表达是否深刻。一旦缺乏好剧本、好故事的依托,流量效应也会反噬自身,让剧集的缺陷被无限放大。就如《赴山海》中,成毅的一句台词、一个表情都被观众截图讨论,剧情里的bug也因高关注度被反复拆解,相关吐槽更是反复上热搜。哪怕制作上并非烂剧,也难免给人一种烂剧的观感,让剧集彻底“低走”,最终也拖累了演员本身。

顶流单扛一部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赴山海》“高开低走”留下的深刻教训。要明白,扎实的剧本、真诚的创作态度才是决定作品能够“赴山海”,接住观众热情的关键所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从易
编辑 汪垠涛
审核 官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