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多少亿农民进城'的讨论持续升温,2亿、3亿甚至4亿的说法不一而足。但无论具体数字如何,农民进城购房这一话题始终牵动着社会神经。随着房地产黄金时代的落幕,城镇化进程与人口结构变化正深刻重塑城乡发展格局。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9月18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7%,城镇开发边界内70%以上为存量空间。这意味着未来空间优化将突破城市范畴,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城乡资源,激活空间潜能。这一转变与房地产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的发展逻辑高度契合。
按照国际经验,30%-70%的城镇化率区间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当前我国67%的城镇化率标志着进入中后期,房地产发展重心转向结构优化。正如北京城镇化率达88%后,城市发展已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这印证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十四五'社会民生统计报告揭示了人口结构的新特征:2024年末全国人口14.08亿,劳动年龄人口8.58亿,占总人口60.9%。尽管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但绝对规模依然庞大,'人口红利'正加速向'人才红利'转化。这种转变既体现在人口向城镇和东部集聚的态势,也反映在人口质量持续提升的进程中。
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工城市融入度显著提高,但深层矛盾依然存在。北京日报9月24日转载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指出,3亿农民工中在城市扎根的比例偏低,购房比例不足三分之一,落户意愿持续低迷。这揭示出'需要'与'有效需求'的本质差异——住房需求客观存在,但购买力支撑明显不足。
研究直指核心矛盾:城市权利不充分制约着农民市民化进程。进城农民面临'退无可退'的困境——若不能保障农村权益,城市扎根将异常艰难。这种背景下,政策红利显得尤为关键:对具备经济实力的群体,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可显著降低进城成本;而对收入不稳定群体,退出宅基地需谨慎权衡。
3亿农民的住房需求具有刚性特征,但实现路径需分层施策。大城市高房价下,保障房成为主要突破口。未来需构建多渠道解决方案:对稳定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并提供补贴;支持自愿退出宅基地的农民进城购房并给予奖补;更重要的是,确保进城农民平等享受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消除后顾之忧。
这场城乡变革中,政策设计需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通过保障房建设满足基本住房需求,也要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城市吸引力。唯有让进城农民真正'留得下、住得好',才能将人口红利转化为持续的发展动能,书写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答案。